2025年8月1日 星期五

歷史有情:二十載導賞點滴

 大約在二千年左右,筆者先後於海防歷史博物館及香港歷史博物館擔任導賞員,其中在香港歷史博物館的服務更持續近二十年。除了定期負責常設展覽的導覽外,更重要的部分是參與各類精彩紛呈的專題展覽,包括:《奢華世代:從亞述到亞歷山大》、《萬壽載德:清宮帝后誕辰慶典》、《綿亙萬里:絲綢之路世界遺產參觀》、《香港玩具傳奇》、《漢武盛世:帝國的鞏固和對交流》、《甌駱漢風——廣西古代陶製明器》、「跨越海洋:中國海上絲綢之路點,線,面」以及《嶺南印記——粵港澳考古成果展》、甲午戰爭後:租借新界及威海衛展覽等等。



每一次專題展覽前的導賞員培訓,不但讓筆者接觸到最新的考古資訊與深度專題知識,更能優先進入展場,近距離欣賞珍貴展品,獲益良多。而每次導賞結束後,獲得參觀者的掌聲與感謝,那份肯定與共鳴,便是最珍貴的回報。



最令筆者感到滿足的是,能將這些知識和經驗延伸至校園,積極推廣歷史文化活動,帶領學生參觀展覽,激發他們對歷史的好奇與熱情,讓學習變得活潑而具意義。這不僅是文化傳承的一環,更是回饋社會的具體實踐,可謂一舉多得。



雖然後來因應新冠疫情而逐漸退出導賞員的義務工作,但多年來的服務經歷卻早已深深烙印於筆者心中,成為一段段難以忘懷的美好回憶——既是知識的探索,也是心靈的交流,見證了歷史與人文的力量。

2025年7月25日 星期五

🥰「讓歷史說話」:從課堂出發的史料教學實踐

自二千年初教育改革推行以來,中史科的課程與評核模式均作出調整,強調學生對史料的理解與分析能力。在這一背景下,如何運用史料引導學生主動學習,讓歷史「說話」,成為一項備受關注的課題。
多年前,筆者有幸應邀出席一場以「淺談如何在新會考課程進行史料教學」為題的分享會,從實際課堂出發,與同工交流如何透過史料引導學生進入歷史現場,發展批判思維。
筆者指出,史料不只是知識的補充,更是一種賦予歷史溫度與聲音的教學載體。無論是文字記錄、圖像資料,還是物件照片,只要運用得宜,都能讓學生與過去對話,聽見歷史的聲音。
會上,筆者以林則徐「若鴉片一日未絕,本大臣一日不回」一語為例,能讓學生親身感受到歷史人物面對民族危機時的決斷與情操;又例如法國作家雨果痛批英法聯軍劫掠圓明園,寫道「一個叫做法蘭西,另一個叫做英吉利」,引導學生從國際角度反思歷史正義——這些都是真正「讓歷史說話」的課堂片段。



除了單一史料的引導,筆者亦分享了整合式的探究活動設計。以英法聯軍事件為例,透過貿易統計、外交文件與亞羅號事件等多段原始資料,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建構事件脈絡,並提出有根據的歷史解釋。這樣的教學安排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參與度,也培養出他們分析、判斷與建構論點的能力。

當然,史料教學亦須考慮學生能力、課程目標與課堂節奏。教師需要在資料深淺、份量與提問層次上作出取捨與設計,讓每一則史料都能「開口說話」,回應學生的思考,引發學生的疑問。
縱然這場分享會舉行已久,但筆者相信,其理念與方法至今仍具參考價值,或可為今天的教學實踐帶來一點啟發。😘

#歷史教學 #史料教學 #教學法 #讓歷史說話 #思考分析

2025年7月18日 星期五

📚 以閱讀為橋樑:讓歷史課堂更鮮活的教學策略

在歷史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始終是教育者面對的重要課題。筆者多年來實踐的一個教學策略,是要求學生每年選讀一本與中國歷史有關的書籍並撰寫閱書報告,透過閱讀與反思,不僅拓展他們的知識視野,更促進了「教學相長」的學習氛圍。

🎯 閱讀類型多元,興趣自然萌生

學生所選書籍大致可分為三類:

  • 趣味性作品:如甯方剛的《八卦醫學史》,將醫學與歷史融合,揭示疾病如何左右人類命運,如斑疹傷寒對拿破崙軍隊的影響或張居正因痔瘡治療含砒霜中毒之死,既具知識性亦富故事性,能引起學生極大好奇心。
  • 學術性著作:如岡本隆司的《袁世凱》,以宏觀視角剖析人物決策與歷史脈絡,幫助學生理解「污名背後的立場」及近代中國政局的多重面貌。
  • 兼具性書籍:如張戎的《慈禧》,突破教科書中刻板印象,描繪慈禧如何在全球化初期開展現代化改革,引導學生反思女性與權力、古代與現代的連結。

這些書籍既涵蓋教科書未提及的細節,又激發學生對歷史的再認識,讓學習不只是死記硬背,更是深入探索與批判思考。


👩‍🏫 教師的雙重收穫:教學相長的實踐

這項閱讀報告的安排,不僅有利學生,更令教師獲益匪淺:

  • 集中吸收書籍精華:批改報告猶如一次次知識總結,能一次過掌握不同書籍的要點與精粹。
  • 擴展自身教學視野:學生的反思與解讀往往提供嶄新角度,促使教師重新審視教材與歷史觀。
  • 增強師生交流:閱讀成果可成為課堂討論素材,讓歷史課堂更具深度與活力。

在這樣的互動過程中,師生皆成為知識的探索者與傳遞者,共同成長。


📖 結語:以閱讀點燃歷史的火花

歷史並非遙遠陳舊的回憶,它活在每一本書的字裡行間,只待我們細讀與思索。若能善用閱讀作為教學策略,不僅讓學生愛上歷史,也能令教師在教學中持續學習與進步,真正實現教學相長。願更多教育者踏上這條閱讀之路,開卷有益,深耕不止。

2025年7月16日 星期三

😍舊日足跡:感恩的初心,奮鬥的力量

今天是香港中學文憑試放榜的大日子,讓筆者不禁回想起某年的放榜……

那天早上,筆者在禮堂看過校長為摘星的同學頒發成績單,隨後獨自回到教員室,安靜地撰寫自己的檢討報告。
熱鬧退場,一切似乎又回歸平靜。
然而,案頭上的電話鈴聲突然打破了寧靜。是其中一位剛領到成績的同學來找筆者。她不是來抱怨或詢問未來,而是親自來道謝。

她取得出乎意料的佳績,筆者由衷地為她感到高興。筆者輕聲說:「恭喜你啊!你的成績超乎平日的表現,一定是考試前下了不少功夫吧?」
她笑著回答:「對呀!尤其是溫習你提醒的重點。真的中左啊!(請記住,這並不是重點!)謝謝老師!」
那一刻,筆者不只被她真誠的感恩之心感動,更深深欣賞她多年來堅持不懈、從未放棄的努力,以及不斷求進的心志。
「態度決定高度」,這句看似陳腔濫調的話,其實是人生的重要信念。
人生的道路上,成敗往往不在機會的多寡,而在於態度與行動。有目標,肯努力,不言放棄,信任別人,尤其是願意指導你的老師,這些都是成功的要素。
願每位考生都能懷著感恩之心與奮鬥的勇氣,在未來的大學路上迎難而上,再創佳績。不論將來身處何方,都請記住:你走到今天,不是偶然,而是因為你選擇了努力。😘

#DSE放榜 #感恩之心 #不言放棄 #只要有理想

2025年7月11日 星期五

🥳舊日足跡:那些年我所教過的「學術思想史」

在多年任教的中史課程中,筆者最鍾愛的,莫過於預科中史,當中尤以學術思想史一環為甚。

何以如此偏愛?
誠然,治亂興衰的歷史篇章,每個朝代皆有精彩人物與事件,值得細究;然整體課程結構較為雷同,略嫌單調。至於重要制度部分,固然有助學生認識歷代政治與行政運作,亦為出色的管理學範本,但內容繁多瑣碎,往往令人生畏,難以駕馭,不利應考。
相對而言,學術思想的內容由先秦諸子延展至五四運動,涵蓋廣闊,且條理分明,讓學生可鳥瞰中國學術思想史的發展脈絡,在知識與思辨上皆能得益。
筆者尤對幾個課題情有獨鍾,包括:先秦諸子學派、魏晉玄學、宋明理學及清代考據學的興起。
春秋戰國時期,政局失序、社會動盪,促成儒、墨、道、法諸子百家崛起,各自對秩序重建提出獨到見解,互有啟迪。當中尤以儒道兩派,綿延千載,對後世思想文化影響深遠。
至魏晉時代,因兩漢末期經學沉溺權威、流於僵化,學者遂轉而探討「聲無哀樂論」等虛靜命題,崇尚自然、肯定個性,成就「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風氣。
宋明理學則融合佛道義理,從儒家傳統中發展出宏觀宇宙論與理氣學說,建構了以「性即理」、「心即理」為核心的形上學體系,蔚為一時顯學。


及至清初,在異族統治與理學末流空談之下,學界重視實證與經典詮釋,掀起一股以考訂經文、考據典章的學風,開展出富學術精神的清代考據學。

從這一系列思想發展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能獲得豐富的知識積累,更能深刻體會「思想與時代相互激盪」的關係:思想因時而生,亦能反作用於時代的風貌與走向。(筆者引述「師公」錢穆先生所言)
與治亂興衰或重要制度設計不同,學術思想史課程具備更強的開放性與想像空間,能引導學生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思考,培養獨立判斷與哲思習慣,也讓他們從思想深層接觸中國傳統文化之根脈。


可惜的是,在新高中課程架構下,這個極具啟發性與人文價值的部分已被刪除,讓學生失去了一個由思想文化視角認識歷史、深化文化理解的珍貴機會。

這個滿有意義的課程,一去不返,只能成為筆者教學生涯中的一點回憶……😘
(註:附圖是筆者教學初年的手寫授課)

2025年7月4日 星期五

🥳舊日足跡:一次成功的閱讀分享會

在這個學生習慣透過「睇片」學習的新時代,如何喚起他們對歷史的興趣、甚至激發他們主動閱讀書籍,確實是一項挑戰。

然而,閱讀的力量正正是培養自主學習不可或缺的一環。
早在手機尚未主宰學生生活的年代,筆者和歷史科科主任合作,曾邀請著名推廣閱讀的教育工作者范建梅老師,親臨校園主持校會,向學生分享閱讀心得並推介優秀書籍。
那次活動至今仍歷歷在目——演說全程氣氛熱烈、學生投入其中、積極發問,氣氛幾近沸騰。
更令人振奮的是,講座結束後,眾多初中生毫不猶豫地奔往圖書館,不惜攀爬五層樓梯,只為借閱或購買講座中提到的書籍。這份對歷史書籍的熱情和行動力,實在前所未見。



究竟范老師如何引發學生的閱讀熱忱?

秘訣出奇地簡單——說故事。
她在介紹書籍時,總是挑選書中最精彩的部分,以生動語言與流暢技巧,繪形繪聲地呈現故事內容。當敘述至高潮處時,又巧妙地停頓,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引導他們自行翻閱書籍,一探究竟。
這種方法讓學生不只是聽故事,而是在潛移默化中,養成主動閱讀、深入探索的學習習慣。
故事,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共鳴點。無論大人或小孩,都難以抗拒精彩故事的吸引力。
因此,若學校希望推廣閱讀文化,不妨考慮由科任老師或學生在午膳、校會時間舉行閱讀分享會。透過這些講座,不僅可提升同學對閱讀的興趣,更能啟發他們主動探索知識、逐步建立自主學習的能力。😘

2025年6月27日 星期五

代課雜記:對史事性質要有清楚認識(二)

眾所周知,「三反」運動的矛頭是針對黨內幹部的不當行為,內容包括反貪污、反浪費、反官僚主義。這三項訴求本質上無可厚非,甚至可謂正當合理。那麼,它們與「嚴控思想與言論」之間究竟有何直接關聯?難道反對這些行為本身就是錯誤的嗎?

很顯然,若以「三反」來作為「思想言行受控」的例證,甚至延伸列舉如「鎮反」、「五反」等運動,未免有取材偏差之嫌。這樣的推論方式,恐怕無法準確呈現歷史事件與思想控制之間的因果關係。

此外,儘管答案中提及「反右運動」,卻未有充分闡釋其如何具體體現出「嚴控思想言行」的問題。僅以一句「反右派鬥爭更嚴重傷害了大批富有才識的民主黨派人士和知識分子……」來籠統概括,難免顯得概念模糊,論證亦顯得薄弱。



從教學角度而言,若老師希望幫助學生備戰公開考試,與其花費大量金錢購買坊間價格不菲、品質難以保證的練習材料,倒不如回歸歷屆試題。這些真題不僅題型與評分標準具代表性,而且免費、具公信力,對學生而言更具實用價值。

曾參與教材與練習設計的筆者,深明當中艱難:既要講求「質」,內容要具深度與獨特觀點,又要兼顧「量」,保證足夠題數與多元題型。在有限時間下擬題,出現疏漏亦屬人之常情。

本文僅希望借題拋磚引玉,與師生交流個人粗淺想法,以啟發更多獨立思考。絕無意對任何教材設計者構成冒犯,尚祈諒解。(完)

2025年6月20日 星期五

🥳代課雜記:對史事性質要有清楚認識(一)

上次提過,在某次代課期間,原任老師安排了資料題練習及著筆者對答案,結果給筆者發現有兩題的答案也有問題。

第一個問題(漫畫題)已經說過,今日跟大家談談另一個問題。
先列出問題:
「秦始皇時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至1958年間採取的嚴控思想言行的措施,對國家的穩定和發展有何利弊?試根據上面相關資料,並就你所知,任擇一時期加以闡析。」
這裡出問題的,不是題目本身,而是在資料選取和答案之上。
首先,編者引用了有關「三反」資料,之後又引用官方如何發動反右運動的指示文件。
問題出在哪裡?
就是習作的編者對相關史事認知不足,甚或有偏差的問題。
詳情如何?下次再詳談。(待續)😘


#代課 #中史 #練習題 #對史事認知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