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31日 星期五

那些年我們逛過的書店

某個略帶秋意的清晨,偶然在網絡上瞥見一張泛黃的舊照片——那是昔日學津書店的門面。畫面中熟悉的書架與招牌,彷彿一瞬間將我拉回那段青澀而充滿書香的大學歲月。記憶的閘門悄然打開,塵封的片段如落葉般紛飛眼前。



書店巡禮,青春的地圖

大學一年級時,常與同學結伴前往旺角那幾間隱身於二樓的書店尋找參考書。那時的我們,對知識充滿渴望,對書本懷有敬畏。學津、學益、學峰、田園書至、樂文、文星、新亞……這些名字如今聽來如詩如畫,當年卻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每間書店皆有其獨特的氣質與選書風格,有的偏重學術,有的擅長文史,有的則藏有冷門珍本,令人流連忘返。


書架之間的午後時光

課餘時光,逛書店是我們最平凡卻最珍貴的娛樂。與同學一同尋書,邊走邊談,笑聲與紙張翻動聲交織成青春的樂章;有時獨自前往,靜靜在書架間穿梭,任由眼睛與心靈在字裡行間漫遊,那份自由與寧靜,如今想來仍令人心馳神往。


書本的保存與遺失

有些當年購下的興趣書,如玄學、術數,至今仍保存完好,偶爾翻閱,彷彿能聽見當年那個懵懂少年的心跳。然而,那些厚重的歷史與哲學書籍,早已在搬家與歲月中悄然散失,只剩下模糊的書名與片段的記憶。

集體回憶的溫柔漣漪

雖然時代不斷推進,閱讀方式也悄然改變,但那些年我們逛過的書店,早已深深烙印在心底。每當想起,仍會在腦海中勾起絲絲的回憶,叫人懷念。


2025年10月24日 星期五

從影片到AI:歷史課堂的教與學新探索

前兩晚,筆者有幸蒙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陳志華老師邀請與安排,得以重返母校,與新一代中史及歷史科老師交流教學心得,實在是莫大的榮幸。能夠在自己成長的地方,與一群充滿熱誠的教育同道分享經驗,既是回饋,也是承傳,讓筆者深感使命在肩。


🎬 影片教學的多元應用

是次交流的主題為《影片教學的嘗試》,讓筆者有機會重新檢視過去在初中課堂(尤其是中三級)運用影片作教學媒介的得失與反思。影片的種類多元,包括動漫、紀錄片、資訊節目以至電影,每一類型皆有其獨特的教學價值。動漫生動有趣,最能吸引學生注意;資訊節目條理清晰,可輔助教師講解;而電影則因劇情性與歷史情境的模擬,最能引發學生共鳴與投入。當這些視覺材料與精心設計的學習任務結合,再加上教師的引導,課堂便能變得更具深度與感染力。





🤖 擁抱科技,探索AI教材設計

在分享的尾聲,筆者亦緊貼時代步伐,與學員探討人工智能在教材設計上的應用可能,期望以科技為橋,促進教與學的互動與效能,讓歷史教學更貼近時代脈搏,與時並進。


🔍 教學反思,使命延續

雖然交流時間有限,未能盡情暢談,但每一次分享,對筆者而言都是一次學習與反思的契機。歷史教學不只是知識的傳遞,更是情感與使命的延續。願新一代歷史老師承載這份責任與熱情,在教學路上不斷創新,讓學生在歷史的長河中找到興趣與啟發,薪火相傳,代代不息。

2025年10月17日 星期五

摘星秘笈:怎樣反駁另一個觀點(下)

最後,不得不提的是要有「反駁」的部份。

反駁是進一步強調八國聯軍之役的爆發義和團實非「罪魁禍首」的說法。

例如:

無可否認,義和團的排外行動的確是惹怒列強的無理行為,不過,若清政府能夠及早聽信袁世凱之言,當義和團在山東時便加以制止,相信事情一定可以被鎮壓下來,絕對不會變成日後瘋狂排外的行動。最後,事件之所以失去控制,全因為以慈禧太后為首的清廷保守派的縱容。最明顯的例子是:當列強要求清廷出面干涉義和團事件時,慈禧太后不但沒有採取正確的行動來鎮壓義和團,反而向列強宣戰。故此,清廷才是導致列強侵華的禍國根源。(以史實證明慈禧太后利用義和團和向列強宣戰,才是八國聯軍之役的主因。)


由以上三篇的作答示範可見,若以「不同意」回答時,同學仍需要把討論核心放在義和團之上,列舉史實,清楚說明為甚麼義和團的所作所為並非引發八國聯軍的主因,而不是完全抽離義和團的所為而大談其他導致事件的原因。

這是回答觀點評論題「不同意」的秘訣,大家一定要謹記!(完)

2025年10月15日 星期三

初心不忘,筆耕不輟:一位中史人的心聲

昨夜心情激昂,彷彿重燃昔日教學的熱火。今日回歸平靜,又做回平凡宅男,但心中仍餘韻未散。

筆者聽到有老師提及一直有追蹤「Sir-中史教室」,更表示內容對教學有所助益,甚至鼓勵筆者不要停止更新。那一刻,筆者真是感動莫名——原來在茫茫網海中,竟然有知音人默默支持,這份認同比任何掌聲都來得珍貴。



雖然筆者已離開教育界的前線,但初心未改。中史不只是課本上的知識,更是我們文化的根,是理解今日社會的鑰匙。筆者深信,只要有人願意聆聽、願意思考,這份傳承就不會斷裂。

未來筆者會繼續以自己的方式,為中史教學出一分力。或許微不足道,但若能啟發一位學生、一位老師,那便是最大的回報。

2025年10月10日 星期五

摘星秘笈:怎樣反駁另一個觀點(中)

以下是回答不同意「義和團是八國聯軍之役的罪魁禍首」的思路:

一,先「破」了「義和團是八國聯軍之役的罪魁禍首」的說法:

義和團並非主因:表面來看,八國聯軍之役是由於義和團盲目排外所致。

義和團民不分青紅皂白,到處拆毀教堂,殺逐教士教民,毀壞一切與西方有關的東西,對西方列強作出種種挑釁行動,使中國與西方列強的關係處於極度緊張的狀態,最終導致八國聯軍入侵中國。所以,有人認為義和團是八國聯軍之役的罪魁禍首。不過,若沒有其他的助力,義和團是沒有可能展得如此迅速和有這樣大的破壞力,因此「義和團是八國聯軍之役的罪魁禍首」這句話是值得商榷的。(指出義和團雖與八國聯軍之役有關,但並非主因。


二,提出自己認為更重要的理由(「立」),例如:

官員的煽動:義和團原本的活動範圍只局限在山東一帶,影響未算廣泛,而且他們起初以「反清」為口號,是針對清廷為主,並非洋人。義和團事件之所以逐步惡化,並最終引致八國聯軍入侵中國,實歸因於李秉衡、毓賢等清朝官員縱容、煽動義和團排外所造成的。(指出義和團雖有責任,但不是「罪魁禍首」。)


又或者是:

慈禧的意思:誠然,八國聯軍的出現是由義和團盲目排外所致,不過,義和團之得以入京攻擊使館區,幕後是由以慈禧太后為首的保守派一手策劃的。(指出義和團雖有入京破壞,但是慈禧太后才是「罪魁禍首」。)所以,八國聯軍入侵中國一事,慈禧太后要負上最大的責任。

慈禧太后痛恨列強支持光緒帝的維新運動,及保護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人士。故此在得悉義和團排外之事後,以為團民可恃,於是引義和團入京,利用義和團的力量大肆排外,更以為團民真的有神功護體,竟然不自量力,公然向西方列強宣戰,結果才導致八國聯軍入侵中國。(援引史實,進一步指出義和團只是被慈禧太后利用的棋子。)

答案還未完成的,還欠甚麼?下次再談。(待續)

2025年10月3日 星期五

摘星秘笈:怎樣反駁另一個觀點(上)

記得某年的某一次中五級溫習測驗,其中一題觀點評論題是這樣的:

「你是否同意義和團是八國聯軍之役的罪魁禍首?試綜合資料及你對事件的認識抒發己見。」

期間,筆者巡視同學的作答表現時,發現不少同學的答案偏離題旨,而這些同學全部都是答「不同意」的。

究竟,為甚麼答「同意」的同學不會離題,而答「不同意」的會離題?



答案很簡單。

因為答「同意」的同學,他們的討論核心,一定會是義和團,即他們會從不同角度來說明義和團如何導致八國聯軍之役;之後對其他觀點(清廷/慈禧太后或列強)作出反駁即可。

不過,答「不同意」的同學,他們都會犯了同一個毛病,就是只簡略代交義和團的責任,之後便說「XX才是罪魁禍首」,然後以大量的篇幅,詳述XX因素如何導致八國聯軍之役。

這就是離題的表現。

因為他不是回答「義和團與八國聯軍之役的關係」,而是回應「XX與八國聯軍之役關係」。

試問這樣又怎會不離題呢?

要怎樣回答才不離題?下次告訴大家。(待續)

2025年9月26日 星期五

摘星秘笈:怎樣反駁另一觀點(二)

反駁,不是這樣寫的!

平心而論,在教科書裡,都只是把上述的維新運動失敗原因點列,略加說明便完結了。

這樣,又難怪同學未能作出適當的反駁。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啊!

後來,筆者在互聯網上搜尋有關資料,略加整理,預備在課堂上教授他們如何反駁另一觀點的方法。

其實,要反駁袁世凱出賣維新派導致新政失敗的說法也不困難,問題是大家能否找到有力的證據。若要反駁上述的看法,可以這樣回應:

有人會認為袁世凱不出賣維新派,維新運動便不會失敗,這只是錯覺而已。(點出觀點有所不足)



首先,從計劃政變的時間先來看:慈禧太后早在光緒帝會見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前夕,就已從頤和園返回紫禁城,光緒帝與伊藤會面時,已失人身自由,袁世凱向榮祿「投誠」,只是後來的事。故從時間先後來看,是先有慈禧對付光緒帝,之後才有袁世凱的告密。由此看來,袁世凱的告密便變得不是「關鍵」了,而告密一事,最多只是加速了政變的發生而已。(以「綱領句」點出本段重點,援引史實,從時間角度來指出「告密」一事與維新失敗無直接關係。)

另外,從比較雙方實力來看:當時榮祿受慈禧任命當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指揮聶士成,董福祥,宋慶,馬玉昆和袁世凱五支軍隊。袁世凱縱使肯出兵「勤王」,也絕對不能敵得過北洋其他軍隊和京中旗兵的。由於帝黨和后黨力量懸殊,維新派根本不是保守派的對手,故此在維新運動失敗一事上,袁世凱向榮祿告密這個舉措,就顯得微不足道了。(以「綱領句」點出本段重點,援引史實,從雙方實力角度來證明,縱然袁氏支持皇帝,也無力與太后抗衡。)

「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只要平日多看書,多做筆記,多動腦筋思考,那麼學習歷史科就變得事半功倍了。(完)

2025年9月19日 星期五

🥳摘星秘笈:怎樣反駁另一觀點(一)

某年,學校給教育局外評組來評核,筆者選擇了教授「袁世凱與維新運動失敗的關係」作為觀課之用(結果當日選中了中三級的「英法聯軍之役」)。

在教授完導致維新運動失敗的原因後,筆者給同學討論以下一道問題:

有言維新運動的失敗,主要是由於袁世凱出賣維新派所致。其言當否?試據史實加以析論。

在討論過程中,同學十分投入,組內討論熱烈。

在匯報時間裡,分組派代表作口頭報告。

同學立場明確,內容大致準確,有史實根據。

可是,在反駁另一觀點是,內容明顯有偏差。

大部分同學都認為,因為維新派由於有著不少的缺點(光緒帝無權、康梁沒有政治經驗、缺乏周全計劃等);加上保守派強烈的反對,所以就算沒有袁世凱出賣維新派,維新運動也不會成功,而袁世凱告密一事,只是加速了運動的失敗。

你們認為,他們的「反駁」對嗎?(待續)😘



#摘星秘笈 #中史教室 #維新運動

2025年9月12日 星期五

弱國無外交:「法國不勝而勝,中國不敗而敗。」

近代的中國歷史飽經內憂外患,讀來往往令人心有戚戚焉。

近日重讀《一本書讀懂中國近代史》,裡面提到中法越南戰爭,令筆者深深體會到「弱國無外交」的可悲。

一八八四年八月,法軍司令孤拔率艦隊在馬尾港突襲福建水師,致使福建水師全軍覆滅,三天之後,清政府被迫對法宣戰。

一八八五年二月,法軍佔領廣西門戶鎮南關。老將馮子材率軍赴戰,取得鎮南關大捷,並乘勝克復諒山等地。三月,茹費理內閣因法軍失利而倒台。清政府卻「乘勝即收」,詔令前線停戰撤兵。六月,中法兩國在天津簽訂《中法新約》,法國從始打開了中國西南的門戶。

時人稱是次戰爭:「法國不勝而勝,中國不敗而敗。」



筆者認為如果清廷的當權者可以堅強、果敢一點,就未必會失去越南這個藩屬國;無奈,當權者信心不足,深怕再打下去,反而會輸了,到時所要損失的肯定會比現在為多,於是「見好就收」,與敵方妥協,息事寧人。

清廷領導人這種心態的出現,充份顯現出「弱國無外交」的悲哀。

2025年9月5日 星期五

晚清改革:「中體西用」,捉錯用神!

「體」和「用」的意涵相當豐富,在不同的範疇會有不同意解讀。但無論如何,它們都是互相配合,相輔相成。體用配合得宜,萬事可成;反之,諸事不順。

相信大家都會記得在晚清後期,清廷為了維護其統治,在一班有識之士的提倡下,推行了一連串的以西方的船堅砲利為主要內容的改革運動,史稱「洋務運動」。而這個運動的指導思想就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簡稱「中體西用」(即以中國倫理、孔孟之言為不易之「本」,以西方科技為可變之「用」。)

可惜,這次改革以失敗告終。



洋務運動失敗原因眾多,有不少史家認為其關鍵在於改革未能針對當時的核心問題---清朝的腐敗無能,沒有進行政治改革所致。

對於這個說法,筆者十分認同。

晚清面對西方外力的入侵,一方面當然是由於軍備落後所致,但另一方面,亦是最重要的,還是清廷的腐朽統治,當中包括官吏貪腐,以及舊有的體制未能適應新時代的挑戰。

時人郭嵩燾〈致李傅相〉曾言:「蓋兵者末也,各種創制,皆立國之本也。……本者何?紀綱、法度、人心、風俗是也。無其本而言富強,祗益侵耗(損耗)而已。」

可見,洋務運動的失敗是由於「捉錯用神」,未能從根本的「體」上仍出針對性的改革所致。

2025年8月29日 星期五

以行知史,以情育人:東莞中山歷史文化考察之旅紀實(下)

翌日,我們轉往東莞虎門銷煙遺址。在導賞員的介紹下,同學們認識到銷煙池的建築設計與運作過程,理解林則徐當年果斷禁煙的壯舉。隨後參觀鴉片戰爭博物館,透過詳盡展覽,我們對鴉片輸入、廣州十三行貿易、戰爭經過及其對中國造成的衝擊,有了更立體的掌握。其中一幅描繪林則徐被流放新疆的油畫更深深觸動筆者,那份在逆境中仍堅守國家使命的情操,令人肅然起敬。

午後我們前往威遠炮台舊址,親歷當年關天培堅守陣地、英勇犧牲之地。站在高處遠眺險要海岸,歷史仿如重現眼前。同學們從中體會到歷史人物的捨身成仁,明白歷史不單是書本上的文字,而是先賢用生命書寫的足跡。

本來的最後一站為海戰博物館,可惜當日因維修未能參觀,略感遺憾,但並無損整體體驗的深度與意義。



所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這次為期兩天的考察交流,不僅讓同學實地感受中三級課程所涵蓋的重要歷史事件,更在情感上與歷史產生連結。學生能親踏史蹟、直視遺跡、感受氛圍,這種真實與沉浸式的體驗,遠比課堂單向吸收更能激發學習熱情與歷史共鳴。

希望老師能安排類似的歷史文化考察團,讓學生在行走中學習、在感受中反思、在歷史中找到身份與認同。(完)

2025年8月22日 星期五

以行知史,以情育人:東莞中山歷史文化考察之旅紀實(上)

某年的十二月,筆者有幸隨同中三級同學前往東莞與中山,展開一段涵蓋歷史、文化與情懷的考察之旅。是次活動由教育局安排,呼應孫中山先生誕辰一百五十周年,旨在提升學生對歷史科的興趣,並讓課堂知識跳出書頁,延伸至真實世界。

考察行程內容豐富,首站我們參觀了孫中山故居紀念館。館外,一尊呈現幼年孫中山聆聽太平天國老兵訴說洪秀全故事的銅像映入眼簾,引人沉思;館內展覽以多層空間,詳細介紹孫中山一生的事蹟及其家人、摯友與國際關係。透過文物、圖片與解說,同學們不但增進對孫中山的認識,也感受到他堅定的革命信念與時代使命。



午膳後,我們來到中山市第一中學參觀交流。該校擁有廣闊校園,師生人數龐大,學術與文化氛圍兼備。同學們尤對該校強調「做最好的自己」的辦學理念印象深刻,每位學生都被鼓勵發揮潛能,各展所長,這種包容而積極的精神,也激發了我城學生反思自己的成長歷程。

傍晚時分,我們漫步於孫文紀念公園。園中矗立著高逾兩層樓的孫中山銅像,夕陽斜照,金光映照其堅毅神情,讓人不禁聯想到「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的詩句。孫中山一生為革命事業奔波,其成就與爭議交織,至今仍令人敬仰與深思。(待續)

2025年8月15日 星期五

從閱讀到課堂:讓知識在講台上自然流動

「昨天才對完卷,今日就開始補課時間了。

兩小時的課堂,對於做慣導賞的我而言,真是超爽!有足夠的時間給我暢所欲言。
現在正教授司馬遷與《史記》,上至天文,下至獨尊儒術、漢武帝征匈奴是否黷武之舉、班超投筆從戎、中國科學不發達原因(「李約瑟問題」)、康熙禁教對中國發展的影響、人棄我取的投資之道,甚至李約瑟的情史…(真正符合了太史公說的「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若不是隔離班的同學在門外等候,被迫要下課,我還有很多說不完的話題呢

這一段文字,是年前某次補課的記錄,至今仍歷歷在目。

曾經,有新晉老師好奇問筆者,有哪些書籍可以作參考。其實這是一個不容易三言兩語回答的「大問題」——因為這樣的內容絕非單憑一兩本書就能涵蓋,唯有長期而廣泛地閱讀,涉獵不同類型與主題的書籍,知識才會一點一滴地累積、內化,最終藏於心中。

當遇上一個契機、某個主題時,腦海中沉澱的知識自然會浮現,讓人能在課堂上信手拈來,從容分享。像上述提到的內容,其實就涵蓋了司馬遷、《史記》、李約瑟傳記、中國古代科技史、古代中外關係等諸多範疇。

因此筆者經常鼓勵老師們,善用上學或放學途中的零碎時間,閱讀那些自己感興趣的書籍或資料,日積月累,自會潛移默化,教學時便如水到渠成,自然運用自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