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的中國歷史飽經內憂外患,讀來往往令人心有戚戚焉。
近日重讀《一本書讀懂中國近代史》,裡面提到中法越南戰爭,令筆者深深體會到「弱國無外交」的可悲。
一八八四年八月,法軍司令孤拔率艦隊在馬尾港突襲福建水師,致使福建水師全軍覆滅,三天之後,清政府被迫對法宣戰。
一八八五年二月,法軍佔領廣西門戶鎮南關。老將馮子材率軍赴戰,取得鎮南關大捷,並乘勝克復諒山等地。三月,茹費理內閣因法軍失利而倒台。清政府卻「乘勝即收」,詔令前線停戰撤兵。六月,中法兩國在天津簽訂《中法新約》,法國從始打開了中國西南的門戶。
時人稱是次戰爭:「法國不勝而勝,中國不敗而敗。」
筆者認為如果清廷的當權者可以堅強、果敢一點,就未必會失去越南這個藩屬國;無奈,當權者信心不足,深怕再打下去,反而會輸了,到時所要損失的肯定會比現在為多,於是「見好就收」,與敵方妥協,息事寧人。
清廷領導人這種心態的出現,充份顯現出「弱國無外交」的悲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