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某年的某一次中五級溫習測驗,其中一題觀點評論題是這樣的:
「你是否同意義和團是八國聯軍之役的罪魁禍首?試綜合資料及你對事件的認識抒發己見。」
期間,筆者巡視同學的作答表現時,發現不少同學的答案偏離題旨,而這些同學全部都是答「不同意」的。
究竟,為甚麼答「同意」的同學不會離題,而答「不同意」的會離題?
答案很簡單。
因為答「同意」的同學,他們的討論核心,一定會是義和團,即他們會從不同角度來說明義和團如何導致八國聯軍之役;之後對其他觀點(清廷/慈禧太后或列強)作出反駁即可。
不過,答「不同意」的同學,他們都會犯了同一個毛病,就是只簡略代交義和團的責任,之後便說「XX才是罪魁禍首」,然後以大量的篇幅,詳述XX因素如何導致八國聯軍之役。
這就是離題的表現。
因為他不是回答「義和團與八國聯軍之役的關係」,而是回應「XX與八國聯軍之役關係」。
試問這樣又怎會不離題呢?
要怎樣回答才不離題?下次告訴大家。(待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