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多用前,筆者和各位簡單地介紹過由美國心理學家山姆․溫伯格所的著作——《歷史思考大未來:勾勒歷史教學的藍圖》(簡稱《歷史思考大未來》)。(見「為甚麼要學習歷史?」)
當日,雖然書本還未有正式上巿,只能從網絡書店的新書推介上看到「引言」;然而,筆者已經被它深深地吸引了。
後來,有好友替筆者從網絡上購買了。
讀過一遍後,筆者可以肯定的告訴大家:《歷史思考大未來》絕對是同類書籍中少有的佳品。
《歷史思考大未來》全書共十章,分為四個部分:
「為何學習歷史?」
「歷史對學生的挑戰」
「歷史對老師的挑戰」
「歷史與國家記憶」
這些單元顯示,作者依序闡釋了學校歷史科存在的價值意與意義,課堂中教與學的困難,甚至到社會大眾的歷史認知與集體記憶等,可說涵蓋了歷史教育理論和實作的重大議題。
書中作者的辯證與討論,集哲學、歷史學與認知心理學於一爐,是一部紮實的跨學科之作。
全書令筆者留下最深刻印象,並且引發不少思考的部分,就是最後一章的〈新世紀賦予歷史新意義〉。
在這裡,作者談及不少引人深思的議題。例如:
「經歷的歷史」(lived memory)與「學習的歷史」(learned memory)
所謂「經歷的歷史」,就是我們曾經親身經歷過的歷史事件;而「學習的歷史」,就是我們從教科書中,或在其他媒體裡所獲得的,對某件歷史事件的認知。
由於受到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對歷史所的認知的方法,故我們(如兩代人),對同一件歷史事件,便會產生不同的感受和看法。
「情感威脅了歷史的客觀性」
這些看法,亦會直接地影響了歷史事件的「真實性」。
為甚麼?
因為,在身處「經歷的歷史」的情況下,我們必然會對該事情,帶有感情成分,因而造成了作者說的「情感威脅了歷史的客觀性」。(P.360)
「實際的歷史片段夾雜在虛構事件的視覺動態中」
作者亦提到,原因人們對歷史的認識,在很大程度上,是來自影視作品,而「實際的歷史片段夾雜在虛構事件的視覺動態中」。(P.366)
因此,電影、小說等對人們對歷史的理解與認知,便產生了莫大的影響力。
這種影響力,勢將令人對歷史事件的「真實性」的認知,加添了重重的圍幕,越難尋找到真相。
有時,這些電影,甚至可以把歷史「重新塑造」,令人對過去(歷史)的認識,產生了偏差。(P.369)
為了探討上述的問題,作者便以當時美國人對越戰的看法,作出了嚴謹而深入的研究。
透過專業的研究,作者發現一個令人並不感到意外,但又令人深感不安的事實,就是:人對歷史的理解是受他的過去對此事的認知所影響;有時,這些認知,甚至會使人曲解某些歷史事實,而遷就他們的固有認知。(P.380)
歷史有沒有「真相」?
看完這章書後,讓筆者想起了在大學一年級的某個歷史課上教授曾講過的一番話,大意是:
歷史,是永遠沒有真相的,歷史學家所能做的,就是在「求真」一事上努力,盡量在有限的資料裡,找出最接近事實的「真相」,僅此而已。
對於這個「歷史無真相」的說法,筆者是相當認同的。
因為,一來我們所能掌握的資訊(材料)相當有限,難以重構史事。又或者剛好相反,在現今資訊爆炸的年代,我們難以判辨來自不同媒體的資訊的真偽,從而影響我們判斷事情的真實性;
二來,我們對於所經歷過的事情,或者某些歷史議題,難免或多或少地帶有感情色彩(主觀成分),因而影響了對事件的看法或評價。
歷史有沒有「真相」?
這是一個永遠也說不完的話題。
在某次學校午間分享會上,就上述的議題,筆者曾經作過以下的譬喻:
歷史,就好像一幅遺失了一些部件的拼圖;儘管我們努力地、鍥而不捨地尋找那些遺失的部分,但這幅拼圖,將會是永遠也不可能完整地呈現在我們眼前的。
要尋找歷史的真相,也許只能夠是人們一廂情願的期盼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