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18日 星期四

修讀單元四必備的經典參考書: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上一次,筆者說過今年開始,在選修部分教單元四:制度與政治演變,大家還記得嗎?

顧名思義,制度與政治演變」就是講述歷代重要的制度與政治發展的關係。

這裡所選取的制度,有:田制、兵制和科舉制。

可能,有不少人也會有這樣的印象:

這些制度都已經過時了,為何還要再去學習呢?

其實,大家有所不知。

雖然這些制度早已在歷史的舞台上消失了;然而,它的精神和作用,是仍然存在,而且起著關鍵的作用的。

田制,推而廣之,就是民生和經濟問題。

兵制,就是實實在在的國防問題。

科舉制,就是如何選拔人才的問題。

只要有人的存在,以上三個制度,都是極其重要,永不過時。

所以,只要對這些制度有所認識,對於我們身處現代的社會,在組織和管理上,也是有莫大的裨益的。

筆者明白,為了配合考試的需要,教科書裡有大量的資料,令人感到吃不消,提不起學習的興趣。

不過,大家知道在制度史方面,有一本簡單、易讀的經典參考書嗎?

就是筆者早前已經介紹過,「師公」錢穆先生的《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http://yansir2011.blogspot.com/2019/09/blog-post.html

遙想當年,筆者初執教鞭便要任教預科課程

無奈,筆者熱情有餘,經驗不足,故極需要自我增值一番,才能勝任此職因此,便到了旺角的樂文書店(已經多年沒有光顧了)買了這本由台灣東大圖書出版的《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藍色的一本)。

當時,這本書,簡直就是筆者的「師傅」,讓筆者對中國歷代的政治制度發展概況與得失,有了概括的認識。

同時筆者也有在學校的書單上,把它列為必須購買的指定參考書

所以當年每位修讀預科中史的同學,都「認識」師公的

不過,隨著新高中學制的出現,「師公」的身影,亦俏俏然消失於人跡漸希的中史學堂。

今年,筆者「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轉教選修單元四,所以《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又再一次重新登上教壇,與筆者並肩作戰。

由於這本書是作者的演講集記錄,故沒有艱澀的文言味道,純粹是白話的陳述,加上作者不時引用生動、貼切的比喻來說明一些抽象的概念,讀起來便十分輕鬆,毫無壓力。

當中的內容基本上與單元四的課程十分配合,當中有田制兵制考選制度等因此,這本書是十分適合同學作參考書之用的。

筆者認為,單單是引言部分,已經十分精彩。

現把當中主要內容,摘錄如下,供老師和同學參考: 

首先,要講一代的制度,必先精熟一代的人事。若離開人事單來看制度,則制度只是一條條的條文,似乎乾燥乏味,無可講。而且已是明日黃花,也不必講。 

第二,任何一項制度,決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項制度間,必然是互相配合,形成一整套。否則那些制度各各分裂,決不會存在,也不能推行。 

第三,制度雖像勒定為成文,其實還是跟著人事隨時有變動。某一制度之創立,決不是憑空忽然地創立,它必有淵源,早在此項制度創立之先,已有此項制度之前身,漸漸地在創立。某一制度之消失,也決不是無端忽然地消失了,它必有流變,早在此項制度消失之前,已有此項制度之後影,漸漸地在變質。如此講制度,才能把握得各項制度之真相,否則仍只是一條條的具文,決不是能在歷史上有真實影響的制度。 

第四,某一項制度之逐漸創始而臻於成熟,在當時必有種人事需要,逐漸在醞釀,又必有種種用意,來創設此制度。這些,在當時也未必盡為人所知,一到後世,則更少人知道。但任何一度之創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內在的用意,則是斷無可疑的。縱然事過竟遷,後代人都不瞭解了,即其在當時,也不能盡人瞭解得,但到底這不是一秘密。在當時,乃至在不遠的後代,仍然有人知道得該項制度之外在需要與內在用意,有記載在歷史上,這是我們討論該項制度所必項注意的材料。否則時代已變,制度已不存在,單憑異代人主觀的意見和懸空的推論,決不能恰切符合該項制度在當時實際的需要和真確的用意

 第五,任何一制度,決不會絕對有利而無弊,也不會絕對有弊而無利。所謂得失,即根據其實際利弊而判定。而所謂利弊,則指其在當時所發生的實際影響而覺出。因此要講某一代的制度得失,必需知道在此制度實施時期之有關各方意見之反映。這些意見,才是評判該項制度之利弊得失的真憑據與真意見。此種意見,我將稱之曰歷史意見。歷史意見,指的是在那制度實施時代的人們所切身感受而發出的意見。這些意見,比較真實而客觀。待時代隔得久了,該項制度早已消失不存在,而後代人單憑後代人自己所處的環境和需要來批評歷史上已往的各項制度,那只能說是一種時代意見。時代意見並非是全不合真理,但我們不該單憑時代意見來抹殺已往的歷史意見。即如我們此刻所處的時代,已是需要民主政治的時代了,我們不能再要有一個皇帝,這是不必再說的。但我們也不該單憑我們當前的時代意見來一筆抹殺歷史,認為從有歷史以來,便不該有一個皇帝,皇帝總是要不得,一切歷史上的政治制度,只要有了一個皇帝,便是壞政治。這正如一個壯年人,不要睡搖籃,便認為睡搖籃是要不得的事。但在嬰孩期,讓他睡籃,未必要不得。我上述的歷史竟見,單就中國歷史論,如今所傳歷代名臣奏議之類,便是一項極該重視的材料。那些人,在歷史上,在他當時,所以得稱為名臣,而他們那些奏議,所以得流傳下來,仍為此後較長時期所保留,所誦覽,正因為他們的話,在當時,便認為是可以代表他們當時的時代意見的。只有在當時成為時代意見的,所以到後來,才能成為歷史意見。我們此刻重視這些歷史意見,其意正如我們之重視我們自己的時代意見般。這兩者間,該有精義相通,並不即是一種矛盾與衝突。

 第六,我們討論一項制度,固然應該重視其時代性,同時又該重視其地域性。推擴而言,我們該重視其國別性。在這一國家,這一地區,該項制度獲得成立而推行有利,但在另一國家與另一地區,則未必盡然。正因制度是一種隨時地而適應的,不能推之四海而皆準,正如其不能行之百世而無弊。我們講論中國歷史上的歷代制度,正該重視中國歷史之特殊性。若我們忽視了這一點,像我們當前學術界風尚,認為外國的一切都是好,中國的一切都要不得,那只是意氣,還說不上意見,又那能真切認識到自己已往歷代制度之真實意義與真實效用呢?

 第七,說到歷史的特殊性,則必牽連深入到全部文化史。政治只是全部文化中一項目,我們若不深切認識到某一國家某一民族全部歷史之文化意義,我們很難孤立抽出其政治一項目來討論其意義與效用。

 我們單就上舉七端,便見要講歷史上的政治制度,其事甚不易。我們再退一步,單就制度言,也該先定一範圍。我此刻首先想講政府的組織,換句話說:是講政府職權的分配。即就漢、唐、宋、明、清五個朝代來看中國歷史上政府職權分配之演變,我們便可藉此認識中國傳政治之大趨勢,及其內在之根本意嚮。

從上述的引文,我們清楚可見,學習制度史,其實是大有其用的:學習歷代的制度史,並不是要緬懷過去歷史的風光,而是要更好地管理好當下的社會。

此外,當中提到的制度與人事的關係如何對待外來的制度,以及「歷史意見」和「時代意見」等,除了令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覺外,更是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歷久常新的見解,於今是今日,仍然具有珍貴的參考價值。

怪不得此書距今雖已超過半個世紀,但仍是長期暢銷的歷史普及讀物之一。

筆者認為,縱然你未必是選修中史或者雖然是選修中史,但不是選修單元四的同學或者你是一位新晉的中史老師甚或你是一位對歷史感興趣的職餘愛好者,這本《中國歷代政治得失》都是極好的參考書。它除了可以給你一些基本的歷史知識之外,還可以讓你學會組織和管理的技巧相當富知識性和實用性。

如果,你還未看過這本書的話,就千萬不要錯過了。



兩本不同年代的《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左:上世紀八十年代,右:二零一九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