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筆者說過今年開始,在選修部分轉教單元四:「制度與政治演變」,大家還記得嗎?
顧名思義,「制度與政治演變」就是講述歷代重要的制度與政治發展的關係。
這裡所選取的制度,有:田制、兵制和科舉制。
可能,有不少人也會有這樣的印象:
這些制度都已經過時了,為何還要再去學習呢?
其實,大家有所不知。
雖然這些制度早已在歷史的舞台上消失了;然而,它的精神和作用,是仍然存在,而且起著關鍵的作用的。
田制,推而廣之,就是民生和經濟問題。
兵制,就是實實在在的國防問題。
科舉制,就是如何選拔人才的問題。
只要有人的存在,以上三個制度,都是極其重要,永不過時。
所以,只要對這些制度有所認識,對於我們身處現代的社會,在組織和管理上,也是有莫大的裨益的。
筆者明白,為了配合考試的需要,教科書裡有大量的資料,令人感到吃不消,提不起學習的興趣。
不過,大家知道在制度史方面,有一本簡單、易讀的經典參考書嗎?
就是筆者早前已經介紹過,「師公」錢穆先生的《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http://yansir2011.blogspot.com/2019/09/blog-post.html)
遙想當年,筆者初執教鞭,便要任教預科課程。
無奈,筆者熱情有餘,經驗不足,故極需要自我增值一番,才能勝任此職;因此,便到了旺角的樂文書店(已經多年沒有光顧了)買了這本由台灣東大圖書出版的《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藍色的一本)。
當時,這本書,簡直就是筆者的「師傅」,讓筆者對中國歷代的政治制度發展概況與得失,有了概括的認識。
同時,筆者也有在學校的書單上,把它列為必須購買的指定參考書。
所以,當年每位修讀預科中史的同學,都「認識」師公的。
不過,隨著新高中學制的出現,「師公」的身影,亦俏俏然消失於人跡漸希的中史學堂。
今年,筆者「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轉教選修單元四,所以《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又再一次重新登上教壇,與筆者並肩作戰。
由於這本書是作者的演講集記錄,故沒有艱澀的文言味道,純粹是白話的陳述,加上作者不時引用生動、貼切的比喻來說明一些抽象的概念,讀起來便十分輕鬆,毫無壓力。
當中的內容,基本上與單元四的課程十分配合,當中有:田制、兵制、考選制度等。因此,這本書是十分適合同學作參考書之用的。
筆者認為,單單是引言部分,已經十分精彩。
現把當中主要內容,摘錄如下,供老師和同學參考:
首先,要講一代的制度,必先精熟一代的人事。若離開人事單來看制度,則制度只是一條條的條文,似乎乾燥乏味,無可講。而且已是明日黃花,也不必講。 第二,任何一項制度,決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項制度間,必然是互相配合,形成一整套。否則那些制度各各分裂,決不會存在,也不能推行。 第三,制度雖像勒定為成文,其實還是跟著人事隨時有變動。某一制度之創立,決不是憑空忽然地創立,它必有淵源,早在此項制度創立之先,已有此項制度之前身,漸漸地在創立。某一制度之消失,也決不是無端忽然地消失了,它必有流變,早在此項制度消失之前,已有此項制度之後影,漸漸地在變質。如此講制度,才能把握得各項制度之真相,否則仍只是一條條的具文,決不是能在歷史上有真實影響的制度。 第四,某一項制度之逐漸創始而臻於成熟,在當時必有種人事需要,逐漸在醞釀,又必有種種用意,來創設此制度。這些,在當時也未必盡為人所知,一到後世,則更少人知道。但任何一度之創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內在的用意,則是斷無可疑的。縱然事過竟遷,後代人都不瞭解了,即其在當時,也不能盡人瞭解得,但到底這不是一秘密。在當時,乃至在不遠的後代,仍然有人知道得該項制度之外在需要與內在用意,有記載在歷史上,這是我們討論該項制度所必項注意的材料。否則時代已變,制度已不存在,單憑異代人主觀的意見和懸空的推論,決不能恰切符合該項制度在當時實際的需要和真確的用意。 |
從上述的引文,我們清楚可見,學習制度史,其實是大有其用的:學習歷代的制度史,並不是要緬懷過去歷史的風光,而是要更好地管理好當下的社會。
此外,當中提到的制度與人事的關係、如何對待外來的制度,以及「歷史意見」和「時代意見」等,除了令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覺外,更是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歷久常新的見解,於今是今日,仍然具有珍貴的參考價值。
怪不得此書距今雖已超過半個世紀,但仍是長期暢銷的歷史普及讀物之一。
筆者認為,縱然你未必是選修中史(或者雖然是選修中史,但不是選修單元四)的同學;或者你是一位新晉的中史老師;甚或你是一位對歷史感興趣的職餘愛好者,這本《中國歷代政治得失》都是極好的參考書。它除了可以給你一些基本的歷史知識之外,還可以讓你學會組織和管理的技巧,相當富知識性和實用性。
如果,你還未看過這本書的話,就千萬不要錯過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