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經不覺,今年的香港中學文憑試(DSE)已踏入第九個年頭,明年便邁向第十年。
如電視劇《巾幗梟雄》的主角柴九的金句:「人生有幾多個十年?」
真的,人生沒有多少個十年。
若之前的「十年」錯過了,就要及早回頭。
自從DSE開始以來,選修單元部分,筆者一直堅持教授「單元三:時代與知識分子」。
早前,筆者也提過,選者選教這單元的原因:
一來是有接近一半或三分一的部分,是必修單元已學過的;
二來是希望同學可以以那知識分子為榜樣,學會做人處世應有的態度。
無奈,
這部分的試題,「一年深過一年」;而且,有些問題,根本連教科書都沒有多提及的。
就以今年(2020年)為例,有以下一問:
l
有人認為司馬遷重視人的價值,《史記》內容更遍及社會上的不同階層。根據資料三,並援引《史記》的內容,加以說明。
其實,這題目是偏向了以前「A-Level」年代的「重要史籍」的課程了,與「時代與知識分子」的關係,似乎有點距離吧。(純屬筆者個人觀點。)
還有那另一題,就是孔子和王安石「合題」。
雖然,孔子與王安石的問題不是太艱深,也算是「大路」題目,然而,王安石和孔子在同一題出現,實在是一個「另類」的考問,大家根本怎樣也估不到的。
況且,去年王安石才剛剛出現過。
所以,這一題就令不少考生「無得揀」了。
當然,有關人士會認為沒有問題。
因為,考生是應該把所有課題全部熟讀來應考的。
然而,這樣的想法,未免太過「想當然」吧。(其實是有點「離地」)
至於,何啟的「比較題」,就更加不用提了。
考生要在四十分鐘之內,即時對何啟「推動香港社會發展的貢獻大於推動清末改革與革命運動的貢獻」作出比較,確實有相當高的難度,而且佔25分,失分風險極高,相信也會令不少考生離而卻步,不願、亦不敢嘗試作答。
這題「不敢」選,那題又「不能」選,試問還有甚麼題目可以選擇呢?
基於上述的種種原因,所以,筆者終於「向現實低頭」,在中五級改為教授單元四—重要制度與政治演變。(去年五月考完中史後決定的。)
為甚麼要選教這個單元?
一來,有關科舉的部分,筆者以前曾有教授的經驗,在備課和施教上,相對其他單元來得得心應手。
二來,考問題目比較直接,不會太過艱深,同學只要勤力、認真的熟記教科書相關的內容,就會容易「過關」。
三來,該單元只有三個部分:田制、兵制和科舉制,範圍較集中,擬題路向亦有跡可尋,同學比較容易準備。
希望,在新的嘗試下,有利同學順利應考,爭取佳績,升讀心儀的大學。
若同學能細心分析這個試題分佈表,已能「看見未來」,為來年度的考試作好充分的準備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