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15日 星期三

為甚麼要學習歷史?

昨天,師兄在手機Whatsapp傳來一則資訊,是一本關於全新的歷史書籍的推介文字書名是《歷史思考大未來──勾勒歷史教學的藍圖》。

雖然,這本書仍未正式出版,未能看到它的內容不過,單從序言來看,已經常當吸引。

原來,作者構思寫作這本書的原因,是這樣的

幾年前我在觀摩一堂歷史課時,一個12歲的女孩令我開始思考相關的問題。我看著她的老師講解工業革命,注意到她和同學都很盡責地將那些事實抄下來。課堂結束後,我走向這個小女孩,請她解釋上這堂課的目的。她一臉迷惑地看著我:「我也不知道為什麼要學,」她嘟嚷著說,「這些東西手機上都有啊。」

就這樣,作者決定寫一本關於學習歷史有何用處的書,來探討這個「為甚麼」的問題。

其實,上述的情況,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

也許,經常有學生跟你這樣說:

「老師,究竟學習歷史有何用?這些舊事,舊資料,在Google搜尋一下,便排山倒海般列出,為何要仍要學,為何仍要考試呢?」

類似的問題,筆者早在之前的網誌,也和大家談過了。

學習歷史,背記資料,絕對不是目的;

最重要的,是要基於一大堆的歷史材料中,學會思考,「明辨是非」,「分辨真偽」,以及提出「一家之言」。

在過去的實際教學上,筆者便曾試過,在「南京大屠殺」一節課裡透過不同的材料來讓學生分辨資料的真偽,以及資料提供者背後的真正目的。

例如:筆者把兩組不同來源的南京大屠殺影片片段,來問學生哪一段影片的內容可信,並作出解釋;

筆者又嘗試透過《東史郎日記》、《拉貝日記》和《魏特琳日記》等第一手資料,來教授日記作為史料的優點和局限。

在中二級,筆者曾經試過,把兩幅完全不一樣的明太祖畫像給他們看,然後問他們為何會有兩幅畫像完全不一樣的明太祖畫像的可能性。

透過這些活動,除了可以充分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讓他們「動腦筋」,思考問題而且在思考「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的基礎上,嘗試把自己的所思所想組織,然後用有條理的方式,清楚地表達出來。

這些,才是學習歷史的最終目的。

也許,有不少人會認同上述女孩所言:「這些東西(歷史資料)手機上都有啊。」

不過,我們要學的,絕對「不只是史實」,更不是為了考試最重要的是「學會思考」。

誠如作者所言:

在歷史學中,總是有各式各樣關於過去的說法,競逐我們的認同。過去至今,歷史學家發展出了評斷這些不同說法的工具:評估證據特性的工具、理解作者動機的技巧、交叉比對多種說詞的技能、確立目擊證人可信度的方式,以及辦別詮釋此優於彼的經驗之法。這樣的歷史,並不是課堂講述、然後背起來以應付考試的那種歷史。

最後筆者十分認同作者在序言裡的最後一句話,他說:

她(小女孩)的智慧型手機是個神奇的裝備,可以做到許多事情,但沒有辦法教她慎思明辨,也無法給予她智慧。

在一個人們飽受資訊轟炸、事事顯得可疑的科技時代,明辨慎思的能力和智慧從來不曾如此彌足珍貴。

手機,只是一件工具,得到各項訊息的媒體;人腦(思辨能力),才是控馭這些多如繁星的資訊的主人。

中三級選科日子,又快到了。

希望,從今以後,會有更多人(家長、學生)明白學習歷史的重要性,而不要再把它視為「過時」或「無用」的東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