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28日 星期二

選科小貼士:為甚麼要選修中史科?

下個月,我校便會進行中三級選科家長會了。

今年因為停課關係,故不能在學校舉行,轉而變成網上直播。

其實,用甚麼形式來進行家長會並不重要,最重要是同學可以直接受到有關信息,因為,學習是屬於同學自己的選擇。

選對了,當然在學習起來的時候會時半功倍;

相反,若是選錯了,就會「一失足成千古恨」,影響相當深遠。

雖然,筆者現在未能直接和同學分享修讀歷史的意義和作用,但透過「中史教室」,也可以和大家談談這個話題。

近日,筆者重溫日本史學家宮崎巿定的著作:《宮崎巿定中國史》。作者在總論部份,便提出這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宮崎先生說:

我認為歷史學是人文科學中最根本的基礎科學。
人文科學的所有領域,比如哲學、文學、經濟學,都包含在歷史學中。
因此對歷史學來說,沒有必要說需要哲學或者需要經濟學等。
但是對從事哲學和經濟學等的人來說,必須實際注意到,如果將歷史學置之度外,他們的專業領域就不成其為完整的科學。
最廣泛地為其他領域的學問所需要的便是歷史學。P.21

由此可見,學習歷史,絕對不是一般人所謂的「無用的東西」;相反,它是一切學問的根源。若你對某個人或某件事情,沒有過去的認識,你又怎能清清楚楚地了解其現況,或將來的變化呢?

這個,才是學習歷史的精髓所在。可惜,這一直被人誤解了。

其實,有不少專業人士一早就懂得這個道理。

香港的銀行家張健雄先生,就在他的著作中多次強調讀歷史的重要性。他在《讀史論人生》中說:

讀史秘訣是:「能將當世之事,與歷史上之事互勘,而不為表面的記載所囿。」凡議論「能力求核實」。……歷史的可貴,不在其記得很多事實,而在其能根據此種事實,來說明社會進化的真相,對於現代社會的成因既然明白,據以猜測未來,自然可有幾分用處。(P.13

他又提到,唯有透過歷史科學會的知識,是不會過時的。他說:
日本和中國都有重視理科而輕視文史哲的傾向,長久以來,有理科生比文科生優秀的看法,但其實到了社會,卻也未必,若是入了商界,當上管理層,科學知識只餘科學推理精神,連IT知識都日日淘汰,變成無用,而文史哲對管人管事,看歷史教訓,都有後來居上之勢。(P.80

也許,有同學會認為:這些事情,對我來說,實在太遙遠了。

若你真是這樣想的話,你就錯了。

考慮修讀中史科,實在是刻不容緩的事啊!

筆者就以同學現在的學習生活為例子,把問題加以說明。

首先,同學若能修讀歷史科,對學習其他科目,也有一定的幫助。

例如:修讀歷史科。歷史科有關中國史的課程是與中史科重疊的,因此,同學若同時選修這兩科,便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其次,通識科的「今日中國」課題,探討有關中國改革開放的部份,在中史科亦有涵蓋的,所以,同學若選修中史科,在研習該範圍時能夠從歷史的角度來分析問題在通識科講求多角度分析的評核準則下同學就可以顯你的優勢。

再者,若同學打算選修中國文學的話,就更加不能不選修中史科了。因為,文學的創作,是與時代背景息息相關。若同學有修讀中史科,對作家身處的時代有所認識的話就能對這些作品詩歌、散文,以及小說的寓意,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學習起來,就更容易記憶了。

由此看來,同學在高中修讀中史科,可謂一舉兩得,一箭雙鵰,一雞兩吃……總之,就是好處多多,有利無害啊!

也許,會有同學認為,現在選修了中史科,會否影響日後的出路呢?

在此,筆者必須承認:每一個選擇,都有它的「機會成本」,選擇了某一個科目的同時,就意味著放棄了另一個選擇。這是真的。

除非,同學將來一定要在大學選讀純理科、醫科等學系否則,對你他日入讀大學的其他學系是不會有太大影響的。

因為現在大學的入學條件是要計算大家在公開試的考試成績,所謂「4+X」,以高分者為首選。

大家試想:若同學不理會自己的能力和興趣(當然以能力為先,興趣還是其次),而因為「人云亦云」地選擇了某些所謂的「神科」。

結果,由於因為能不足,興趣不就,而學得相當困難,屢遭挫折,導致連學習的信心也失去了;

又或者,情況沒有那樣嚴重,只是力有不逮而令到成績強差人意,結果在公開試中未能以最佳的狀態來發揮自己的所長,因而飲恨於其中。

試問,這個影響深遠的後果,你又是否能夠承受呢?

這些絕非「危言聳聽」,這是筆者多年來的「親身經歷」。不少同學,當初就是不聽從筆者之言選擇適合他的中史科而影響了學習,甚至未來的前路。

以上所言,都是一些「經驗之談」,「歷史教訓」!

希望,中三級的同學在選科時作出明智的決定,以免抱憾終身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