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年任教的中史課程中,筆者最鍾愛的,莫過於預科中史,當中尤以學術思想史一環為甚。
何以如此偏愛?誠然,治亂興衰的歷史篇章,每個朝代皆有精彩人物與事件,值得細究;然整體課程結構較為雷同,略嫌單調。至於重要制度部分,固然有助學生認識歷代政治與行政運作,亦為出色的管理學範本,但內容繁多瑣碎,往往令人生畏,難以駕馭,不利應考。
相對而言,學術思想的內容由先秦諸子延展至五四運動,涵蓋廣闊,且條理分明,讓學生可鳥瞰中國學術思想史的發展脈絡,在知識與思辨上皆能得益。
筆者尤對幾個課題情有獨鍾,包括:先秦諸子學派、魏晉玄學、宋明理學及清代考據學的興起。
春秋戰國時期,政局失序、社會動盪,促成儒、墨、道、法諸子百家崛起,各自對秩序重建提出獨到見解,互有啟迪。當中尤以儒道兩派,綿延千載,對後世思想文化影響深遠。
至魏晉時代,因兩漢末期經學沉溺權威、流於僵化,學者遂轉而探討「聲無哀樂論」等虛靜命題,崇尚自然、肯定個性,成就「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風氣。
宋明理學則融合佛道義理,從儒家傳統中發展出宏觀宇宙論與理氣學說,建構了以「性即理」、「心即理」為核心的形上學體系,蔚為一時顯學。
及至清初,在異族統治與理學末流空談之下,學界重視實證與經典詮釋,掀起一股以考訂經文、考據典章的學風,開展出富學術精神的清代考據學。
從這一系列思想發展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能獲得豐富的知識積累,更能深刻體會「思想與時代相互激盪」的關係:思想因時而生,亦能反作用於時代的風貌與走向。(筆者引述「師公」錢穆先生所言)
與治亂興衰或重要制度設計不同,學術思想史課程具備更強的開放性與想像空間,能引導學生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思考,培養獨立判斷與哲思習慣,也讓他們從思想深層接觸中國傳統文化之根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