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黃金周」的第一天,筆者到三聯書店閒逛,結果在人文學科的書架上發現了這本新書:《一本讀懂中國史》(香港:三聯書店,2020年),作者是國內學者鄭連根。
一看到書名——「一本讀懂中國史」時,筆者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因為有不少歷史書,都是以「一本書讀懂……」命名的,所以,在最初的時候,筆者對它沒有太大的期望,直到拿上手番開來看時,才發現……
這原來是一本很不錯的歷史普及讀物。
作者說:
在寫作這本書的過程中,除了追求大家熟知的「真、善、美」之外,我還想在歷史寫作中加入「智性」追求,也就是要在寫歷史的過程中體現出理智和智慧,體現出我們身處新時代的新思考。如果再具體地說,就是在寫作的過程中盡量貫徹「三多」原則:多學科滲透的廣度;多層次審視的角度;多維度思考的深度。我的期許是,讀完這本書,讀者能對中國歷史有一個整體上的清晰把握,且能於字裡行間獲得一些驚喜:原來歷史還有這一面,或者,歷史還可以這樣解讀。
筆者認為,作者的「期許」是能夠達成的。
本書共分五輯,分別是:
l
第一輯:從原始部落到邦國
l
第二輯:帝國第一期——秦漢
l
第三輯:帝國第二期——隋唐
l
第四輯:帝國第三期——宋元
l
第五輯:從帝國到共和——明清民國
全書共三百多頁,內容相當夠「分量」。
在每一輯裡,作者都會挑選在這段時間內的一些有代表性的歷史事件來記述,例如:
l
第一輯:「戰國:軍事對抗的時代」、「諸子百家:從神到人的文化覺醒」……
l
第二輯:「秦朝: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帝國」、「漢武帝時代」……
l
第三輯:「隋朝:再造統一帝國」、「女皇時代」……
l
第四輯:「從陳橋兵變到《澶淵之盟》」、「元帝國的興衰」……
l
第五輯:「『雄猜之主』朱元璋」、「民國風雲」。
事件經過,人物分析,當然是少不了的。作者把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以最精煉的文字,與讀者一起「高速」瀏覽,事件或人物的點評,可謂詳略適中,點到即止。
而筆者認為本書最吸引的地方,就是每篇專題後所附加的欄目:
l
「延伸閱讀」:把篇中未有提及,而又是讀者有需要進一步認識的細節,作者就透過「延伸」來作補充說明;
l
「觀點提煉」:與該篇主題有關的一些中、外史家的研究成果,例如引用錢穆、費正清,以及黃仁宇等人的精闢獨到的觀點,為篇中的人或事,作深入的解讀。
兩者內容雖然沒有明確的分界,但都是以擴闊讀者的眼界,或引發深層思考為主,可以說,這是本書的精華所在。
例如,書中提到隋煬帝的評價時,就刻意提及煬帝的「另一面」,作者說:
中國傳統史學典籍中一直把隋場帝當作亡國昏君的代表人物。他的荒淫無度、大興土木以及愛講排場等也確實為「昏君」的定位提供了某些依據。然而,隋煬帝絕不是一個無能之輩,似乎也不能簡單就說他是「昏君」。對此,《劍橋中國隋唐史》一書說:「在民間傳說、戲劇和故事中,他(隋煬帝)的形象被作者和觀眾的隨心所欲的狂想大大地歪曲了——人民生活在一個無節制地使用權力、有豪華宮殿和享有無限聲色之樂的世界中,只能產生這種感情上的共鳴。在中國的帝王中他絕不是最壞的,從他當時的背景看,他並不比其他皇帝更加暴虐。他很有才能,很適合鞏固他父親開創的偉業,而他在開始執政時也確有此雄心。」(P.159)
此外,在分析「盛唐氣象」出現的成因時,就強調制度的重要性。作者認為:
一切優良的社會制度都不會憑空創建,它一定是既有歷史傳承,又有強烈現實針對性的。同時,不論多優秀的制度,都不能保證一勞永逸。在長期的執行過中,再好的制度也會變形走樣,它的積極效應會經歷一個衰變期。因此,制度建設應該時刻保持開放的狀態,及時與現實發生良性互動。換言之,制度創新沒有真正的完成時,制度創新永遠在路上。(P.173-174)
這些精闢獨到的見解,為史事的評析,添上畫龍點睛的作用。
坦白說,筆者最喜歡看這類歷史書籍。
為甚麼?
因為,讀者只需要看一本書,就能夠知道中、外名家的不同看法,或者研究成果;最重要的是,作者把名家的研究心得,作精簡的引述,讓人一看便明白,既可以節省看原著的時間,又能得知史家的獨到見解,可謂既方便,又快捷。
如果,你是一位中史老師,又或者你是一個對中史很有興趣的學生,這本書也是相當適合你們的。
巿面上同類的書籍不少,但有如此豐富知識性的,卻不多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