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13日 星期三

開卷有益:細讀《宮崎巿定中國史》

相信各位同學和老師,都會像筆者一樣,過了一個「悠長假期」。(正確來說,這個不是「假期」,因為我們一直都在「停課不停學」啊。)

在不用直播教學、製作教材和批改網上課業的「空餘」時間,筆者也曾在書架上找來一些好書來重溫,藉此自我增值一番。

某天,筆者找來了《宮崎巿定中國史》。

雖然,這本書已經買了兩年有多的時間,而且也在「中史教室」介紹過;但是,認認真真地細讀,並且寫下內容摘要的,還是第一次。

 仔細地讀完《中國史》後,讓筆者益信書中推介文字絕非虛言。它說:

宮崎巿定是日本漢學界的權威之一,世上早有定評。他對中國歷史認識極為深厚,具宏闊的視野,能從上下古今通盤考察中國歷史的走向。宮崎巿定是漢學界的多面手,舉凡文化、政治、經濟等領域之研究均能發他人所未發。本書凝聚了宮崎巿定多年研究中國歷史的種種心得,行文淺白但不失活潑,見解亦十分精煉。可以說,此書是一本雅俗共賞的中國通史。

 

也許,有很多朋友都會認為:這本厚若「磚頭」(共有四百七十多頁)的歷史書,內容一定是枯燥無味的了。

當然,假如你是根本對歷史沒有興趣的人,有這個印象是在所難免的;然而,若你一向對歷史並不抗拒的話,相信這本書不會令你失望。

因為,這本書真的「凝聚了宮崎巿定多年研究中國歷史的種種心得,行文淺白但不失活潑,見解亦十分精煉……是一本雅俗共賞的中國通史。

何以見得?

現在,就由筆者舉例說明吧。

在書中的總論部份,宮崎先生已開宗明義向我們說明學習歷史的重要。他說:

人們在實際生活中,一方面不斷地預測將來,為將來做準備,並生活在當下、創造新歷史,另一方面也不斷地回首過去、對過去進行整理。如果不對過去進行整理,明天生活也會遇到障礙。過去並不就此消失,其中必要的部分在將來還會再現,因此整理過去這種工作本身就是生活的進展。兩者雖然看起來方向相反,但其實都是在我們活著的時候發生的生活行為。(P.15

 

歷史,是我們生活的一部份;沒有過去的歷史,就不會有更好的未來。大家試想想:我們不是在生活中,把過去做得不好的,加以改善;把做得好的,繼續保持,不斷修訂所做過的事情嗎?這個做法,其實就是對歷史的檢討啊。

 

在具體的歷史知識上,宮崎先生在書中,確實有不少獨到的心得,讓讀者獲益良多。筆者在這裡和大家分享其中一些內容:

l   對秦始皇及其專制統治的論述

作者說:

始皇帝是偉大的專制君主。我在這裡不稱其為「獨裁」,是為了與宋代以後的獨裁君主制相區別。在我看來,宋代以後法律上的獨裁君主作為一種制度而出現。當然,開國君主依靠其個人才能,發揮了充滿個性的獨裁,而其做法就此成為制度,為子孫後代所繼承。獨裁君主在制度上只是做出最終決定的機關,所有政策都由各個下級機關來準備,最後由宰相加以審查。如果宰相認為天子在做決定時有兩種以上的選擇,便在準備草案時將兩種方案都寫在內,請君主做出最終決定。然而在古代以及中世,這種政治模式還沒有形成制度,君主依靠個人的能力進行專制,而一旦君主去世就會產生全新的局面。如果後嗣昏庸無能,大臣可以輔助,但這完全依靠個人之間的信賴。如果信賴產生動搖,就會帶來不可想像的結果。(P.124-125

這樣具體、仔細地把「專制」和「獨裁」作區分,相信大家都是首次讀到吧。假如你是選修中史的同學,日後遇到相關課題時,你們就會清楚兩者的分別,有助理解教科書的內容了。

 

l   對王莽的評論

宮崎先生說:

王莽隨後篡位,建立起新王朝而使漢王朝中斷,但終歸失敗。而關於王莽這一人物,至今仍有許多無法理解的地方。有關王莽的史料全都寫於後漢時代,自然把王莽說成是最大的偽君子、十惡不赦的叛徒,但他的行動和政治之中,還有無法簡單看成是壞人所作所為的部分。因而,最近又有將王莽看作是走在時代最前面的理想主義者而加以美化的看法,但似乎也沒有充分的說服力。如果有第三種方法,那就應該首先考察當時的形勢,再將王莽放在背景之中進行總體觀察。(P.153

 

作者在這裡,教曉我們分辨史料可信性的重要原因:資料的時間性。由於現在有關王莽的資料,全都寫於後漢時代」,故實在難以對王莽有客觀、公正的評鑑了。日後,我們在回答歷史資料題,有關資料的性質及可信性的問題時,就能要好好記住這個例子了。

同時,作者也有教我們如何可以較為客觀地評鑑王莽,就是「首先考察當時的形勢,再將王莽放在背景之中進行總體觀察」,意思是要從歷史人物身處的時代背景中,具體考察當時的環境究竟出現甚麼問題,繼而分析那人的所作所為,以分辨其對與錯,切勿人云亦云。這些,就是我們在評分標準上見到的「具批判思考的分析」了。

 

l   人性的弱點:封建最終失敗的原因

大家有沒有發現,在歷史上,凡是推行封建制度的朝代,到最後也是引起「自己人打自己人」的「歷史宿命」呢?原來,這是與人性有關啊。

宮崎先生提出:

這些事實顯示出,為了強化皇室,武帝將同族封王建國並授予兵權,結果以慘敗收場。大凡人類的天性不過如此:在困難時能夠緊密團結,但到收穫成果的時候卻反目為仇。這並不是同族間才有的現象。(P.190

 

歷史,就是人類的故事,所以從歷史中,就最能見到人性,不論光明的,或是黑暗的。封建制度難逃「骨肉相殘」的宿命,究其原因,原來是人性裡「自私自利」的基因作祟啊。

 

以上引述的例子是否相當有實用性和趣味性呢?

類似的內容,還有很多,如:

l   為甚麼隋煬帝會三征高麗?是他個人的意願?還是有其他原因?

l   唐太宗為何會受到外族的擁戴而尊稱為「天可汗」

l   為何不懂吸取歷史的教訓是可以導致亡國之禍?

l   元朝既能「驟興」,但又何以「速亡」

 

如果大家想知道答案,就絕對不能錯過這本史學經典——《宮崎巿定中國史》了。


「本書凝聚了宮崎巿定多年研究中國歷史的種種心得,行文淺白但不失活潑,見解亦十分精煉……是一本雅俗共賞的中國通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