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雖如此,但仍有不少同學不懂得怎樣回答。若加上資料的限制,就更可能出現答非所問的情況。
早前,筆者把一道曾經在公開試出現過題目給中五同學作應試訓練,就出現了上述的情況。
題目是這樣的:
資料:
維新派急於求成,毫不考慮變法對其他人的影響,最終激起來自多方面的強烈反對。
|
根據資料,並援引史實,解釋維新派如何導致維新運動的失敗。(5分)
同學表現參差:
l
表現較優者,能夠就題目的要求(限定的範圍內),援引恰當的例子,作出扣題的回應;
l
表現一般者,尚能知道問題的重點作出回應,然引例較少,以及解說不夠清楚;
l
表現較弱者,往往忽略題目的要求,只顧援引教科書內有關維新運動失敗的所有原因,作空泛之論。
其實,這類問題的作答要求並不複雜。「如何導致」的提問語的作答要求是這樣的:
所謂「如何導致」,就是怎樣造成的意思。
如上題,就是要求考生從維新派的角度,說明有哪些因素造成維新運動的失敗。若用符號表示,即是:「Aà?àB」。
最重要的,是要解釋A和B之間的因果關係;重點就是解釋過程中的推論過程。
如此題,便是要求考生從維新派過於急於求成,以及政策影響太多既得利益者的好處,因而招致受變法影響者無所適從、反感、仇恨等不滿情緒,從而招致失敗。(即:維新派的某項表現à引起甚麼反應à造成甚麼後果)
因此,同學在回應此題時,必須援引相關的史實,說明維新派有甚麼「急於求成」的表現(最明顯的例子是在一百零三日裡,頒佈超過二百多項的新政),而這些表現,又與改革的失敗有甚麼關係。(因推行過於急速,讓人無法適應。)
另外,同學亦要從維新派的改革中,找出「毫不考慮變法對其他人的影響,最終激起來自多方面的強烈反對」的事實,並加以解釋。(例如:合併及刪減衙門對官員既得利益的影響;裁減綠營兵對士兵生計無著的影響;科舉考試廢八股文對士子失去考試的優勢的影響等。)
只有這樣根據資料內提供的信息,作出準確、扣題的回應,才算是恰當的作答。
所以,下次若大家見到類似的問題,就必須:
l
首先,小心審題,找出問題的作答重點;
l
其次,細心閱讀資料,找出相關的有效信息;
l
最後,援引相關史實,作出切題的解釋。
筆者相信,只要多做類似的練習,大家便能很快地掌握到當中的秘訣,做到得心應手的回應。
懂得不同題型的答題技巧,摘星不會有難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