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筆者一口氣閱讀了溫伯格(Sam Wineburg)《歷史思考大未來:勾勒歷史教學的藍圖》(2020年),書中的精彩內容,已和各位介紹過。
筆者仍覺得有點意猶未盡,於是特意在書櫃裡,找回作者四年前的舊作——《像史家一般閱讀:在課堂裡教歷史閱讀素養》(2016年)來重溫,結果,得到很大的滿足。
得到的滿足,不單止是享受閱讀的過程;更重要的是它給予筆者的一些啟發。
在「中文版序」上,溫伯格有這樣的介紹:
你現在握著的書是一本指引性的導論,教導學生一種不同類別的歷史——一種由開放性問題與多項彼此競爭之詮釋所構成的歷史。《像史家一般閱讀》之取徑,並非背誦人名與年代,而是教導學生如何思考。學生學習如何比較不同的闡述,如何質疑作者之動機,如何
將歷史事件置於其所屬之時代脈絡之中,以及如何想像一個主要流行之思維方式迴異於我們的世界。這裡所提供的歷史不是為了昨天而存在的歷史。這是一種為培育學生面對明天的歷史。(中文版序)
這一段精簡的說明,已經把作者寫作動機,寫得清清楚楚:「這裡所提供的歷史不是為了昨天而存在的歷史。這是一種為培育學生面對明天的歷史。」
一向以來,歷史科所給人的印象,都是記背一些所謂「過去」、「無意義」的東西,因此,經常被人冷眼視之。其實,這是一對歷史科毫無認識的人的一種皮相之論。
的確,正如作者所言,我們學習歷史,不僅是為了知道昨天的歷史;更重要的是為培育學生面對眼下當前的事情。
全書共分八章,每章有一個在歷史上富爭議性的題目,而這些議題所帶出的思考問題也不一樣。
這八個具爭議性的題目,包括:
l
第一章:寶喜康蒂拯救過約翰史密斯嗎?
l
第二章:「挺身抗敵」或逃離現場?
l
第三章:脈絡中的林肯
l
第四章:哥倫布紀念日:是1892,不是1492年
l
第五章:電力與婦女勞務:誰真正受益?以及何時?
l
第六章:「滿天沙塵,吃的是沙塵,呼吸的是沙塵,喝的也是沙塵」
l
第七章:羅莎帕克斯與蒙哥馬利巿公車抵制
l
第八章:眨眼或不眨眼:古巴飛彈危機
上述八個議題,都在美國史上頗具爭議的歷史問題。
例如,「寶喜康蒂拯救過約翰史密斯嗎?」就是探討一位當時只得九至十歲的美洲原始部落酋長的女兒,真的拯救過殖民地拓荒者史密斯嗎?如果這事情是屬實的話,為何在史密斯自己親自撰述的記錄(1608年即事發當年)裡,沒有提及;而要在十六年後(1624年)的另一段記述中,才繪聲繪影地提到酋長的女兒「救了他一命」呢?
這件拯救事情與史密斯的生命攸關。如此重要的事情,為何不是「第一時間」(即事發當年)被記錄下來,而是要在事過景遷,甚至連記憶也開始漸漸模糊的十六年後才被「記起」?這樣情況是否有違常理?抑或當中別有內情?還是,這場「拯救」根本不存在,只不過是史密斯因著某些原因而「杜撰」出來?
又比如,「脈絡中的林肯」所討論的議題是他在1858年8月21日,寫出了一些有關種族平等的評論:「我無意在黑白種族之間引入政治與社會平等。這黑白種族之間存在著生理上差異,這個差異,依我判斷,很可能會永遠使他們無法在完全平等的基礎上共同生活……我……偏好我所屬的種族,擁有優勢地位。」
林肯不是「解放黑勞」的偉人嗎?(這是我們由小就被告知的,亦是林肯最偉大之處。)為何他會有這種與我們既有的認知完全相反的論調呢?事情的來龍去脈究竟是怎樣的?
還有,「眨眼或不眨眼:古巴飛彈危機」,當中所探究的議題,就是當年(1962年)所出現的國際危機---「古巴飛彈事件」。這次國際危機是否一如美國的歷史教科書所說的,是「對方眨眼示弱」,由蘇聯主動讓步才化解了呢?如果是的話,蘇聯為何會「讓步」?如果不是的話,事情背後又有著怎樣種種的錯縱複雜的內情而不為人知呢?
相信思考比較敏銳的讀者,也許在上述的例子裡,已經看到它們的共通之處,就是事情背後,都有著不少不易被人清楚回應,而且沒有著絕對答案的問題。
想要知道事件的「真相」,就要出動「像史家一般閱讀」了。
其實,所謂「像史家一般閱讀」,就是帶著問題來探究各式和樣的材料。作者說:
這本書邀請你去思考一種不同的歷史教學方式。它幫助你教導學生批判性地閱讀史料,以及幫助學生問出關於歷史證據性質的深入問題。它培養學生去處理的不僅是過去的複雜性,也包含現在的複雜性。這是一種面對今天的歷史。這是一種面向明天的歷史。(中文版序)
簡而言之,就是在閱讀資料時,要有批判思考。
可是,這種批判的思考,絕對不是無的放矢,游談無根的空論;而是有著堅實的資料/史料,作為立論的基礎。這亦即是民國初年的史學家傅斯年所主張的「有一分材料說一分話」的名言的意思。
閱讀這些文獻資料時,我們必須留意它的出處,它的出現時間,它的類別(如:日記、信件、公文,甚至密函……),以及事件發生的背景(如政治、經濟,甚至文化)等。書中稱這樣處理資料的方法為「脈絡化」(contextualization)。
只有透過「脈絡化」,我們才可以對材料進行深度的閱讀,從而對資料裡所提及的種種情況,甚至是互相矛盾的觀點,有一個相對清晰、有系統的認知和了解,從而對事件作出較為客觀、持平的判斷。
筆者再次強調,這種思辨的方式,跟那些「束書不觀,游談無根」,純粹為反駁而反駁的所謂「批判思考」是兩碼子的事。這絕對是一個嚴謹的思辨過程。
學習歷史,從來都不是只靠「死記硬背」,不用思考的事情(偏偏這個形象,竟成了一般人的既定思維);相反,歷史是訓練人們思考的最佳學科。
在現今的社會,「懂得思考」就更加重要,而且是教育的首要任務。正如作者所言:
今天的學生,被一堆堆的資訊壓得喘不過氣,但他們從沒有比現在更需要找到方法去理解這些資訊。這正是《像史家一般閱讀》切入、關心的地方。(P.3)
又如書背上的推介文字所言:
像史家一般閱讀,當面對過往史實或今日的新聞事件,乃至工作及生活瑣事,你將更能看清事件的來龍去脈及透析本質,有效地處理過去及現在的複雜性。歷史從不是腐舊片段的沉積,而能面對今日,面向明天。
只有真正懂得思考,才不致在現今資訊爆炸的洪流裡迷失方向而不知所措。
如果,你也想成為一個有獨立思辨能力的人,這本《像史家一般閱讀》就是你提升思維能力的磨刀石了。
《像史家一般閱讀》是一本教你明辨慎思的閱讀指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