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筆者加入了學校的圖書館閱讀推廣組,主要工作是負責組織老師們推介與本科有關的書籍,當然,筆者也不例外,要為本科推介圖書。
上次和大家介紹的《國學大師饒宗頤的人生智慧》是其中一本。
今天,筆者再為同學介紹《百年過客:早期香港的名人訪客》,由香港歷史博物館於2017年出版。
單從書名,相信各位也知道內容是有關甚麼的了。
為甚麼會有這本書的出現?
原來與香港歷史博物館的常設展覽的更新工程有關。
據本書的其中一位編者香港歷史博物館館長陳成漢在序言說:
為了配合常設展更新工程的籌備工作,我們開始對香港的名人訪客進行研究,透過第一手的檔案資料,報章及人物日誌,重塑二次大戰前著名人物在香港的活動足印。此舉既可藉搜集到的文物及圖片來更新常設展覽外,亦可與公眾人士分享我們的研究成果,為此我們曾在《明報月刊》及《大公報》連載文章,而本書正是在這些文章基礎上重新編寫而成。
究竟,在這「百年」的歷史裡,有多少「過客」到訪香港,留下足跡?
在目錄裡,我們可以看得一清二楚。當中包括中外名人,比如有:兩廣總督耆英、太平天國「干王」洪仁玕、英國愛丁堡公爵、夏威爾國王卡拉卡瓦、百年維新領袖康有為、兩廣總督李鴻章、滿清攝政王載灃、日本太子裕仁、民國第一夫人宋美齡等,共二十五人。
為了配合介紹各名人的事跡,是書增添了大量珍貴的、來自世界各地的圖片,並在每個篇章裡增設「知多一點點」的延伸專題,讓讀者對這段時期的歷史有進一步的認識,方便了解書中內容。
書有有哪些精彩內容?
l 1842年簽訂的《南京條約》只是初稿,中、英雙方在往後的幾年,仍為著條約內容不斷的商議,而中方代表耆英就曾因此而來港兩次。期間,他有何表現?
l 1911年3月30日,香港大學正式成立,並於翌年3月11日啟用。你是否知道,原來在港府籌備興建香港大學時,兩廣總督張人駿(1907-1909年)曾經因為恐怕大學將會成為散佈革命思想而引起不滿呢?後來,他的態度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出錢出力,你知道是甚麼原因嗎?
l 1894年香港曾發生過世紀疫症,日本政府內務省派曾派遣著名細菌學家,有「日本細菌學之父」之稱的北土柴三郎,冒死來港,與香港的醫療團隊共同研究病症,你又知道他當時有哪些「重大發現」?
l 你知道當年還是日本皇太子的裕仁(即後來的裕仁天皇),首次外訪的第一站就是香港嗎?另外,他在訪期間的活動地方,大部份時間都在船上,你又知道原因何在?
如果大家想知得更多的話,就必定要看看這本書了。
值得一提的是:這本書頗有份量,厚達三百多頁,因為它是以雙語寫成的,中、英對照,同學在閱讀時,除了對名人和香港歷史有一定的認識外,更可以學習英文,一舉兩得。
《百年過客:早期香港的名人訪客》實在是一本既有知識性,又富趣味性的歷史普及讀物,適合愛好歷史的朋友細閱。中學同學拿來作讀書報告,也是相當不錯的選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