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十分相信「一切也有時限」這句話。
何解?
話說,《極簡中國史》早在2018年的時候已經出版了,不過當時並未引起筆者的關注,直至上個月筆者在閒逛書店時,把書本拿來翻閱,才發覺這本書的好。
最初,筆者留意到的是書名「極簡」兩個字。
顧名思義,這是一本用高度濃縮的方法,把上下五千年的中國歷史,用「極簡」的方法來向讀者交代吧。
因為它標榜的是「極簡」,故令筆者下意識認為它沒有甚麼特別。
不過,當筆者翻閱書本細讀時,發現它其實是「簡中有詳」的。
這是甚麼意思呢?
全書由第一章「遠古歲月,夢回三代」的三皇時代,直到第十章「王朝的尾聲」的辛亥革命為止,只收錄了68個故事,這確實是「極簡」了吧。
可是,在這極度簡約的歷史大事裡,作者會讓你在看小說一樣,在每一個故事裡,都會有一些「特寫鏡頭」,凸顯某人或某事的特點,以示強調,讓人對此人此事加深印象之外,還可以從中汲取歷史的教訓,獲得智慧。
例如,在第四章「被腰斬的大漢帝國」的第二篇「貴族鬥不過流氓」裡,作者就對導致項羽在「楚漢相爭」中敗給劉邦的性格弱點:猜忌多疑、殘忍好殺、自大專橫等,花上不少筆墨來加以說明。這裡,除了可以加強我們對項羽的認識之外,還可以把項羽作為反面教材,給我們加以警惕。
由於全書只有68個故事,286頁,可以很快看完,所以十分適合現代生活節奏急速的都巿人作為消閒讀物。
正如書中序言所言:
如果把卷帙浩繁的歷史著作比喻成大餐,這本書就像一道爽口開胃的小菜。現在喜歡吃大魚大肉的人越來越少,青睞這類清淡小菜的人越來越多。小菜不能小看,要想做出醇正的味道來,需要真功夫。歷史讀物要寫得通俗生動、深入淺出,也是要一番功力的。
筆者十分同意這番話。
以往,筆者也是喜歡吃「大餐」,認為這樣才「學到嘢」;然而,能有時間和能力去吃「大餐」的現代年青人又有多少呢?
要普及歷史知識,就要由品嚐「小菜」開始,待他們「吃出了味道」,對歷史產生興趣後,才去接觸歷史「大餐」也不遲啊。
大家同意嗎?
總之,這本《極簡中國史》就是一道鹹甜適中的美味「小菜」,令人既可以知道數千年歷史發展的主要脈絡,同時亦可以細味當中的一些關鍵情節,造到博覽中有微觀,是同類書籍少有的。
下次到書店閒逛時,大家不妨留意啊。
《極簡中國史》是一道美味的「小菜」,老少咸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