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筆者給予中五同學問答題練習,資料及題目如下圖:
本來,筆者以為這是一道很簡單的題目,難度不大;不過,當收回功課批改時,發現原來有不少同學還是未能充分掌握這類題目的作答方法,未能取足分數。
l
拆解題目:留意關鍵詞
本題的關鍵詞是「轉變」,「引述證據支持你的看法」。
要準確地回應「轉變」,就必須依從一個指定的格式,就是:
由…變為… |
另外,「引述證據支持你的看法」,就是要同學在資料中,找出相關的有效訊息來作為「證據」來證明自己為何有此「看法」。
l
回應問題
從資料一可見,孫中山對於挽救中國的看法,是不能單單只靠進行船堅炮利的表面改革,而是要進行「人盡其才,地盡其利,物盡其用,貨暢其流」的根本改革。
而在資料二的圖一可見,孫中山對於挽救中國的看法,則明顯有所不同,是要「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建立合眾政府」,是要推翻滿洲人的統治。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的結論:
l 由支持清廷改革,變為推翻滿洲人的政權。 |
對於這個結論,相信大部分同學都能準確回答。
不過,在「引述證據支持你的看法」時,便有失分的地方,這裡亦是本題的「難點」所在。
l
一般毛病
一般能力較弱的同學,都是僅僅把資料抄錄出來,就算是「引述證據支持你的看法」;其實這是不行的。
l
正確答法
本題的正確答法,同學除了要引述資料的相關內容外,還必須作出說明,這樣能才滿足「引述證據支持你的看法」的指定要求。
在解釋資料一孫中山的救國主張時,是要略為交代背景,即這是在甲午戰爭前,孫中山向李鴻章上書中的改革主張:在原有的改革之上,再進行「人盡其才,地盡其利,物盡其用,貨暢其流」的多方面的、深入的改革,可見孫中山還是支持清廷的。
可惜,當日孫中山的主張,並沒有得到李鴻章等人的接納,孫中山覺得要求清廷改革無望,於是創立了興中會,實行「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建立合眾政府」,是要推翻滿洲人的統治。
所以,簡單而言,這個作答框架,亦是筆者經常強調的「三部曲」:
背景、經過/內容、影響 |
l
背景:晚清的洋務運動未能救國;
l
經過:孫中山因而提出進一步的改革要求;
l
結果:因為改革要求並未得到接納,孫中山憤而創立興中會以推翻清政府作為救國方法。
由此可見,表面看似簡簡單單的題目,其實也要根據基本的作答框架回應,才可以符合要求。
下次,各位同學遇到類似的問題時,就要加倍注意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