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21日 星期四

真真假假:北宋真的曾推行過「重文輕武」的國策嗎?

相信,大家都會記得早前筆者很努力地追看一本厚厚的書,名叫《歷史思考大未來:勾勒歷史教學的藍圖》(簡稱《歷史思考大未來》)作者是美或著名心理學家溫伯格(Sam Wineburg)。

在書中,作者談了不少關於構成歷史的因素,亦說到原因人們對歷史的認識,在很大程度上,是來自影視作品,而「實際的歷史片段夾雜在虛構事件的視覺動態中」。(P.366

因此,電影、小說等對人們對歷史的理解與認知,便產生了莫大的影響力。

這種影響力,勢將令人對歷史事件的「真實性」的認知,加添了重重的圍幕,越難尋找到真相。有時,這些電影,甚至可以把歷史「重新塑造」,令人對過去(歷史)的認識,產生了偏差。(P.369

為了探討上述的問題,作者便以當時美國人對越戰的看法,作出了嚴謹而深入的研究。

透過專業的研究,作者發現一個令人並不感到意外,但又令人深感不安的事實,就是:人對歷史的理解是受他的過去對此事的認知所影響;有時,這些認知,甚至會使人曲解某些歷史事實,而遷就他們的固有認知。(P.380

對於這種現象,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都不會陌生:同一件事情,由不同的人來說明,就會有不同的版本。

不過,大家有沒有想過:

原來,在歷史書上寫得清清楚楚,而且被引經據典地論證的歷史事件,其實在歷史上,可能根本沒有發生過的呢?

有!

它就是北宋的「重文輕武」的政策。

近日,筆者在中四級教授「北宋中央集權」時,便和學生提起這個話題。

現在,基本上所有初中、高中的中史教科書,甚至不少大專參考書,都會提到北宋初年,因為要防範軍人的專權,以及杜絕「黃袍加身」之事再次重演,於是趙匡胤在稱帝後,便實行了「強榦弱枝」和「重文輕武」兩項政策,以此來鞏固統治。

可是,假若我們真的可以穿梭時空,重返北宋的事發現場,我們就會發現,當時根本是沒有「重文輕武」的「國策」。

根據學者的研究發現,最早提出北宋有「重文輕武」的,是於明代的小說《二刻拍案驚奇》。

到了清代,「重文輕武」一詞所描述的對象開始出現變化。

就研究所見,清人以全祖望首開宋代「重文輕武」之 說。

這種說法自清中葉後逐漸盛行,薛福成、張之洞等人,都在奏議或著述中以此四字描述宋代,彷彿已成為當時的通說。

據西方學者Peter Lorge 的研究,他認為最早以此四字形容宋代的學術著作,當為著名中外交通史專家方豪所著的《宋史》。

之後,再經過其他史家,如錢穆(《國史大綱》)及傅樂成(《中國通史》)的進一步發揮,宋代「重文輕武」的內涵,逐漸明確而具體。

加上,這個「說法」是由名史學家提出,在後來的中學教科書中不斷被轉引,遂成為今日的「定論」——北宋曾推行「重文輕武」的國策。

對於這個「結論」,相信大家一定感到很驚奇吧!

原來,一直以來被史家言之鑿鑿地提及,我們確信不疑的「重文輕武」,原來根本不曾在北宋的時空裡,實實在在地存在過,它只不過是由後人「層累地造成」吧了。(史學家顧頡剛,曾提出過一個很精彩的「層累地造成的古史說」的理論,有機會再分享。)

既然如此,我們還有甚麼「歷史」是可以相信的呢?

這確實是一個大問題啊!

有關上文提到的北宋「重文輕武」的資料,參考自:

宋彥陞:《關於宋代「重文輕武說」的幾點反思》,載《台灣師大歷史學報》,第 49 期,20136月。

(宋太祖「杯酒釋兵權」)

原來在歷史上北宋未曾出現過「重文輕武」的國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