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二千年初教育改革推行以來,中史科的課程與評核模式均作出調整,強調學生對史料的理解與分析能力。在這一背景下,如何運用史料引導學生主動學習,讓歷史「說話」,成為一項備受關注的課題。
多年前,筆者有幸應邀出席一場以「淺談如何在新會考課程進行史料教學」為題的分享會,從實際課堂出發,與同工交流如何透過史料引導學生進入歷史現場,發展批判思維。
筆者指出,史料不只是知識的補充,更是一種賦予歷史溫度與聲音的教學載體。無論是文字記錄、圖像資料,還是物件照片,只要運用得宜,都能讓學生與過去對話,聽見歷史的聲音。
會上,筆者以林則徐「若鴉片一日未絕,本大臣一日不回」一語為例,能讓學生親身感受到歷史人物面對民族危機時的決斷與情操;又例如法國作家雨果痛批英法聯軍劫掠圓明園,寫道「一個叫做法蘭西,另一個叫做英吉利」,引導學生從國際角度反思歷史正義——這些都是真正「讓歷史說話」的課堂片段。
除了單一史料的引導,筆者亦分享了整合式的探究活動設計。以英法聯軍事件為例,透過貿易統計、外交文件與亞羅號事件等多段原始資料,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建構事件脈絡,並提出有根據的歷史解釋。這樣的教學安排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參與度,也培養出他們分析、判斷與建構論點的能力。
當然,史料教學亦須考慮學生能力、課程目標與課堂節奏。教師需要在資料深淺、份量與提問層次上作出取捨與設計,讓每一則史料都能「開口說話」,回應學生的思考,引發學生的疑問。
縱然這場分享會舉行已久,但筆者相信,其理念與方法至今仍具參考價值,或可為今天的教學實踐帶來一點啟發。😘
#歷史教學 #史料教學 #教學法 #讓歷史說話 #思考分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