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閱讀為橋樑:讓歷史課堂更鮮活的教學策略
在歷史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始終是教育者面對的重要課題。筆者多年來實踐的一個教學策略,是要求學生每年選讀一本與中國歷史有關的書籍並撰寫閱書報告,透過閱讀與反思,不僅拓展他們的知識視野,更促進了「教學相長」的學習氛圍。
🎯 閱讀類型多元,興趣自然萌生
學生所選書籍大致可分為三類:
- 趣味性作品:如甯方剛的《八卦醫學史》,將醫學與歷史融合,揭示疾病如何左右人類命運,如斑疹傷寒對拿破崙軍隊的影響或張居正因痔瘡治療含砒霜中毒之死,既具知識性亦富故事性,能引起學生極大好奇心。
- 學術性著作:如岡本隆司的《袁世凱》,以宏觀視角剖析人物決策與歷史脈絡,幫助學生理解「污名背後的立場」及近代中國政局的多重面貌。
- 兼具性書籍:如張戎的《慈禧》,突破教科書中刻板印象,描繪慈禧如何在全球化初期開展現代化改革,引導學生反思女性與權力、古代與現代的連結。
這些書籍既涵蓋教科書未提及的細節,又激發學生對歷史的再認識,讓學習不只是死記硬背,更是深入探索與批判思考。
👩🏫 教師的雙重收穫:教學相長的實踐
這項閱讀報告的安排,不僅有利學生,更令教師獲益匪淺:
- 集中吸收書籍精華:批改報告猶如一次次知識總結,能一次過掌握不同書籍的要點與精粹。
- 擴展自身教學視野:學生的反思與解讀往往提供嶄新角度,促使教師重新審視教材與歷史觀。
- 增強師生交流:閱讀成果可成為課堂討論素材,讓歷史課堂更具深度與活力。
在這樣的互動過程中,師生皆成為知識的探索者與傳遞者,共同成長。
📖 結語:以閱讀點燃歷史的火花
歷史並非遙遠陳舊的回憶,它活在每一本書的字裡行間,只待我們細讀與思索。若能善用閱讀作為教學策略,不僅讓學生愛上歷史,也能令教師在教學中持續學習與進步,真正實現教學相長。願更多教育者踏上這條閱讀之路,開卷有益,深耕不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