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9日 星期四

西方史學經典:馬克.布洛赫《歷史學家的技藝》

早前,筆者在書店買了這本「新書」。(原著成書於1941年,眼前的這本中文譯本,只是在201910月再版了。)

這是法國年鑑學派大師馬克Ÿ布洛赫(Marc Bloch)未完稿的遺作。

經典名句:「告訴我,爸爸,歷史有甚麼用?」

就是出自這本書的了。

在未介紹這本史學經典之前,有必要和各位談談作者的生平經歷。

布洛赫是法國年鑑學派大師。他與費弗爾(亦是本書得以問世的幕後功臣)於1929年共同創辦了學術期刊《年鑑》,亦開啟了後來知名的「年鑑學派」。(日後有機會,筆者再和大家介紹。)

布洛赫一生的學術成就,集中在中古封建制度的研究上。他生前未完成的著作手稿《史家的技藝》(亦即是現在介紹的一本)在史學方法上對後世產生重要影響。

布洛赫在28歲時,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並獲得四次勳章。

戰後,布洛赫任教於史特拉斯堡大學長達十七年。

53歲時,再度以巴黎大學教授的身分投身第二次世界大戰,法軍不到一個月即潰敗。

在德軍佔領法國和部隊解後,他到法國自由區教學,由於猶太人血統,四處逃避納粹追捕,後來加入地下抗德工作。

19446月,在里昂被捕,最後遭到特務組織蓋世太保槍殺,終年58歲。

布洛赫可謂「生不逢時」,不但遭逢兩次世界大戰,而且更參與其中;最後竟慘遭殺害,英年早逝,令人對他既敬仰,又惋惜。

若非生逢亂世,相信布洛赫在史學界的成就必然會更偉大。

《歷史學家的技藝》全書共分五章:

第一章:歷史、人、時間

1.歷史學家的選擇

2.歷史與人類

3.歷史的時間

4.起源的偶像

5.過去與現在的界限

6.由古知今

7.由今知古

 

第二章:歷史的考察

1.歷史考察的一般特徵

2.證據

3.證據的流傳

 

第三章:歷史的考證

1.考據方法的歷史概要

2.辨偽正誤

3.考據方法的邏輯

 

第四章:歷史的分析

1.評判還是理解?

2.從人類功能的多樣性到人類良心的一致性

3.術語

 

第五章:歷史的因果

(筆者按:這裡只寫了幾頁,是未完成的一章……

 

對於一位對歷史有興趣的朋友而言,本書不單止內容豐富,而且時有精彩的論述,引人深思。

現在,筆者僅就當中部分內容,談談一些個人讀後感。

 

「由古知今,由今知古」

古今之間的關係是雙向的,對現實的曲解,往往源於對歷史的無知;而對現實漠然無知的人,要了解歷史也必定是徒勞無功的。

布洛赫一再強調:「史學家必須與全部生活之源泉——現在——保持不斷的接觸」。他認為,正是這種要求理解生活的欲望,才能反映出史學家最基本的素質,而出色的史學家,無不具備這種素質的。

對於這種說法,筆者深感認同。

若我們對當下的生活也莫不關心的話,又怎能(怎會)對前人往事有認知的欲望呢?我們學習歷史,其中一個最傳統的說法,就是「鑑古知今」。學習歷史,不是(最少不完全完是)僅僅為了知道過去發生過甚麼事;最重要的是,要從歷史史吸取經驗、教訓,從而改良現在的社會,繼而創造未來,讓人類可以活得更美好。

 

「評判還是理解?」

布洛赫指出,長期以來,史學家就像閻王殿裡的判官,對死人任情褒貶。人總是希望像上帝那樣判定此為善、彼為惡,史家在裁斷死人的是非时更是下筆無情。他提醒人們注意,褒貶前人要比理解他們容易得多,對歷史事件來龍去脈的探索,要比簡單的定性論斷難度更大。他說:

「我們對自己、對當今世界也未必十分有把握,難道就這麼有把握為前輩判定是非善惡嗎?」

看到這一段論述時,筆者實在極為讚同作者的精闢的意見。

筆者覺得,在某程度上,我們對歷史人物的評論,往往是流於表面的,又或者,如史家錢穆所言,我們只是用著我們的「時代意見」(用一些現代才有的價值觀或概念)來批評古人,這是極其不合理的。

若我們急於對古人作出「判斷」,往往就會忽略了很多「理解」的空間。

就以最近看到一些批評秦始皇在統一天下後,不但沒有停止戰爭,反而對匈奴發動更大規舉的反擊,因而認為他不懂治國之道,認為他既「仁義不施」,又不懂「攻守之勢」。

對此,筆者大感不以為然。

筆者認為,客觀地回望這段歷史,秦始皇對匈奴用兵,實在有其必要性。

坦白說,「統一」,當然是中國歷史上的大事,不過,匈奴卻不會因為你的「統一」而施棄長久以來的侵略。

其次,漢高祖劉邦,不是同樣地在統一不久後,便對匈奴進行大規模的抗擊嗎?

再者,「先安內,後攘外」,也不失為一個對付長期侵擾邊區的匈奴的良策嗎?

(由於這不是本文的重點,故暫且按下不表。)

我們對歷史人物所身處的環境沒有充分的認識和了解,或者太過以現在的想當然的想法來評判古人,所得出的,亦只會是空洞的評判。

更有甚者,將一個人、一個團體,甚至一個時代的相對標準絕對化,並據此批評歷史人物的功過得失,最後只會得出荒唐的結論。

所以,在學習歷史上,「理解」,往往比「評判」更加重要。(這也是錢穆強調我們對歷史要有「溫情與敬意」的其中一個原因。)

可惜,本書還未完成,布洛赫已遭橫禍,否則,在「歷史的因果」一章裡,作者定當有更多更精闢獨到的見解可以和讀者分享,帶給讀者更多的思考空間。

也許,你未必對歷史學感興趣。(當然是指教科書上平淡無味的陳述式的歷史學)

不過,筆者認為,若你喜歡思考的話,這本《歷史學家的技藝》,定然可以帶領你走到一個前所未有的反思空間,說不定你會因此而愛上了歷史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