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教學中,適當地引入歷史學家的研究成果,可以有效地擴闊學生的眼界,並提升他們對學習歷史的興趣。
早前,筆者在中大教院和一班老師分享教學心得,其中一個主題是:「作出決策的考慮過程——以漢武帝防禦匈奴入侵的政策為例」。
這個教學設計的構思,主要是把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成因,思考解決方法,並從解決方法的得失,定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的優次等的思考過程,透過漢武帝防禦匈奴入侵的歷史事件,把整個作出決策的思考過程,有層次地展示出來,從而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有關的教學設計具體內容,留待日後再分享。)
這個教學設計的構思,主要是通過漢武帝防禦匈奴入侵的歷史事件,展示出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成因、思考解決方法,並從解決方法的得失中定出優次等的思考過程。這樣的教學設計,有助於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日後會另有介紹。)
在談到「發現問題」的部分時,老師可以加入一些補充資料,例如從氣候角度來看歷史問題。黃仁宇在《中國大歷史》一書中提到,在北方遊牧地區和中原地區之間,存在一條400毫米等降水量線,稱為「15英吋等雨線」。這條線的東南是典型的農耕文明地區,而400毫米等降水量線至200毫米等降水量線之間則是典型的遊牧文明地區。由於兩地的氣候不同,經濟模式和生活習慣也有所差異。北方的遊牧民族為了在冬天的惡劣天氣環境下生存,往往會侵略南方以獲取物資,這也是北方遊牧民族與中原農耕民族戰爭不斷發生的原因之一。
在此基礎上,老師可以進一步介紹黃仁宇的其他代表作,如《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和《萬曆十五年》。這些作品不僅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面,還能激發他們對歷史學習的興趣。通過閱讀這些書籍,學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歷史事件背後的原因和影響,從而提升他們的學習動機和思考能力。
總之,在歷史課堂上適當地介紹歷史學家的研究成果,不僅能擴闊學生的眼界,還能提升他們對學習歷史的興趣。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僅豐富了課堂內容,還能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讓他們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獲得更多的啟發和思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