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4日 星期四

史家所必備的素養之一---懷疑精神

較早時候,筆者一口氣看了兩本有關歷史教學的專著---《像史家一般閱讀》和《歷史思考大未來:勾勒歷史教學的藍圖》(兩本書是同一位作者),真的是開卷有益,獲益良多。

這些書籍都帶出了一個重要的訊息,就是學習歷史(不一定是對歷史,對所有事物也應如此),要有懷疑精神,不要人云亦云。

簡而言之,就是要有批判思考。

不過,這個批判思考的大前提是要有足夠、合理的事實作為理據,絕對不可以游談無根,無的放矢,或者是流於空洞的,為反對而反對的「批判」。

如何才可以避免發言留於空洞?

作者主張,在閱讀一些文獻資料時,我們必須留意它的出處,它的出現時間,它的類別如:日記、信件、公文,甚至密函……),以及事件發生的背景(如政治、經濟,甚至文化)等。書中稱這樣處理資料的方法為「脈絡化」(contextualization)。只有透過「脈絡化」,我們才可以對材料進行深度的閱讀,從而對資料裡所提及的種種情況,甚至是互相矛盾的觀點,有一個相對清晰、有系統的認知和了解,從而對事件作出較為客觀、持平的判斷。

作者所言甚是。

可惜,書中取例全部都是外國事件,讓我們讀起來有點陌生感,未必產生太大的共鳴。

其實,在中國歷史上,富爭議性的議題也不少,「陳橋兵變」是其中一個。

 

l   事情的始末:

顯德七年(公元906)正月初一,後周朝廷接到鎮(今河北正定)、定(今河北定縣)二州軍報,契丹聯合北漢大舉南侵,要求派兵抵御。

這時,周世宗剛剛去世,繼位的周恭帝年僅七歲,入宮不欠的符太后急召宰相范質、王溥入朝,決定委派禁軍統帥殿前都點檢趙匡胤領兵出征。

初三日清晨,大軍離城,傍晚駐於開封東北四十里的陳橋驛。

當夜,部眾發動兵變,給趙匡胤披上黃袍,擁戴他稱帝。

次日,大軍返回開封,周恭帝被迫退位,趙匡胤登上帝位,建立宋朝,改元建隆。

對於此事,史稱「陳橋兵變」。

 

l   是早有預謀的「政變」?

對於舊史的記載。後人議論不一。

本世紀初,蔡東蕃撰寫演義小說,於此提出種種疑問。

他說:「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史家俱言非宋祖意,吾謂是皆為宋祖所欺耳。」

為甚麼他會有這個看法?

²  因為當時,北漢既然與契丹聯兵南下,何以不聞深入?疑點一。

²  京城大軍剛剛出發,「點檢作天子」之說,從何而來?疑點二。

²  諸將謀立新君,為何趙匡義、趙普未曾稟報?即能布置諸將次日行事?疑點三。

²  諸將擁立趙匡胤,而後周尚未承認,黃袍從何而來?疑點四。

²  韓通為王彥升所殺,且全家被戮,趙匡胤入京之後,何以不加王彥升擅殺之罪?疑點五。

²  趙匡胤稱帝之後,其他典禮尚未舉行,何以首賞功臣,疊加寵命?疑點六。

基於以上各項合理的懷疑,於是作者得出以下的結論:

種種疑竇,足見宋祖之處心積慮,固已有年,不過因周世宗在日,威武過人,憚不敢發耳。世宗殂而婦寡兒孤,取之正如拾芥,第借北征事瞞人耳目而已。

史家陳登原在《國史舊聞》中,亦指出這是一個陰謀,他說:「所謂陳橋兵變,真曹丕所謂『舜禹之事,吾知之矣』者也」,並以周太祖郭威亦為士兵擁立為帝之例說:「即黃袍加身,亦不止陳橋兵變時為然矣。」

 

l   並非預謀的「常事」?

歷史的議題,從來都是容許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

有反對的,當然也有讚成的。

認為「陳橋兵變」並非早有預謀的一方,大體同意舊史的說法。

清人趙翼《廿二劄記》卷二十一《五代諸帝多由軍士》條便認為,自唐代中葉以後,河北藩鎮皆由軍士推立藩帥,到五代分裂時期,將士推立藩帥蔚然成風,其結果導致帝王也由將士推立。「擁立藩鎮,則主帥德之畏之,旨犒月宴,若奉驕子,雖有犯法,亦不敢問,如魏博牙兵是也。擁立天子,則將校皆得超遷,軍士又得賞賜、剽掠」。

根據當時的歷史環境來看,後唐明宗李嗣源、後唐廢帝李從珂、後周太祖郭威都是由將士擁立為皇帝的,將士推立帝王沒有成功的次數更多。同樣,宋太祖趙匡胤也是將校為求「超遷」、軍士為求「厚賞、剽掠」而推立的。

從唐末五代軍人專擅,將士擁立天子的普遍現像(「傳統」)來看,「陳橋兵變」亦應如此看待,並非早有謀劃。

此外,《中國通史》稱,「匡胤奉命出兵時,汴京已有傳說,將士擁立都點檢為天子」,「乃於夜深強以黃袍加於趙匡胤之身,逼令作天子,並逼回,京先即皇帝位」。

亦有人認為,陳橋兵變前鎮、定二州並沒有謊報軍情,從後周太祖郭威去世時,北漢劉崇聯合契丹進攻言個史實來看,周世宗去世,契丹與北漢趁後周「主少國亂」之機,第二次聯兵入寇是完全可能的。懷疑鎮、定二州謊報軍情,其實是沒有根據的,因為這兩州守將「都不是趙氏集團的人」,「他們怎麼可能去配合趙氏兵變而謊報軍情呢?」

事過境遷。

現在要追尋有關「陳橋兵變」的歷史真相,似乎已不可能。

不過,若從訓練思維的角度來看,究竟「陳橋兵變」是趙匡胤早有預謀、一手操縱?還是,是五代將士擁立帝皇的「流行」產物?還是一個引人深思的課題,值得探究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