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7日 星期五

摘星秘笈:DSE資料題重要提問語的轉變(2012-2019)

不經不覺,香港中學文憑試中國歷史科已踏入第十屆,難免令人有時光飛逝,歲月不留人之感。

回顧過去的歷史資料題部分,由最初1215年的五十分,至1617年的25分,再變到現在的40分,變化可謂不少。

不單止題目的分數有改變,其實,若同學細心解構歷屆資料題的題目時,就會發現當中的提問語也有明顯的改變。

今天,筆者就選取其中幾屆的問題,和同學一起探討當中有何轉變,從而為未來作好應試的準備。

 

題目

課題

佔分

資料類別

主要提問語

2012

n   唐玄宗:經濟措施

n   新中國:土改

50

²  文字

²  數據

²  宣傳海報

u  XX有甚麼評價

u  評價合理嗎

u  根據資料找出證據印證/支持的描述/看法

u  資料是否可信?試從資料的性質相關史實,加以解釋

u  資料是否足以解釋...的目的加以析論

2013

n   秦始皇:經濟

n   新中國:大躍進

50

²  文字

²  文物圖片

²  報章

²  宣傳壁畫

u  資料有甚麼作用

u  資料如何方便試舉兩例

u  根據資料面對困境援引史實解釋..困境

u  資料傳達了甚麼信息出證據支持你的看法

u  資料X和資料Y有甚麼矛盾解釋

u  資料的性質相關史實解釋

u  資料X評價…恰當嗎?參考資料並援史實析論

2014

n   唐太宗:貞觀之治

n   孫中山:革命運動、聯俄容共

50

²  文字

²  圖片(誓詞)

 

 

u  根據資料甚麼特色舉出證據支持看法

u  當代史家編寫當代歷史有甚麼優點局限加以分析

u  資料X…資料Y…看法有甚麼轉變從資料引述證據支持你的看法

u  是否同意觀點/說法援引史實加以論證

2015

n   王莽:篡漢背景

n   袁世凱:專制統治

50

²  文字

²  漫畫(三幅有關係的)

u  資料X哪些因素?從資料Y…援引證據加以說明

u  資料評價如何?從資料援引證據支持你的看法

u  從資料找出相同的證據支持你的看法

u  漫畫表達了甚麼信息找出證據,並援引相關史實,印證漫畫表達的信息

u  資料X的數據能否證印資料Y的觀點

u  ….根據資料的觀點,並援引史實,析論

2016

n   漢武帝:士人政府

n   新中國:一五計劃

25

²  文字

²  海報(兩幅宣傳一五計劃)

u  jkl分別代表以下哪位人物

u  XYZ分別代表哪個歷史名詞

u  根據資料X…印證資料Y觀點

u  有人認為資料X並不足以解釋...的原因。試援引史實

u  資料X有何相同之處

u  資料Y的兩張海報分別反映了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哪兩項發展重點(2)試援引史實,闡述與兩張海報相關措施的內容

u  資料Y如何有助資料Y…的施行

2017

n   安史之亂

n   文化大革命

25

²  文字

²  地圖

²  海報

u  ABC分別代表哪些人物

u  哪個地點?哪個位置?

u  兩張海報反映林彪的地位有何轉變(1)試從海報找出證據支持你的看法。(1)

u  對她的評價如何(1)…從資料找出證據支持你的看法。(1)

u  援引資料涉及的事件及其他相關史實印證說法(4)

2018

n   戚宦相爭

n   五四運動

40

²  數據

²  海報

²  歌詞

u  方面有何變化(4)試分别援引證據支持你的看法(4)

u  如何引致資料二的現象出現?

u  宦禍如何引致「黨錮之禍」試選取其中兩宗事件,援引相關史實加以解釋(6)

u  資料評價是正面還是負面? (1)…找出證據支持你的看法(1)

u  資料表達了甚麼相同訊息…(1)分別找出一項證據支持你的看法(2)

u  資料四提及的與資料三有何關係?試援引史實加以解釋(4)

u  有人認為援引史實加以印證(4)

u  為甚麼能夠取得成功?試援引資料相關史實加以解釋(4)

2019

n   西周封建

n   文化大革命

n   改革開放

40

²  文字

²  地圖

²  海報

u  根據資料一周初)是要解決哪些相同的管治問題?試舉出其中兩項,並加以解釋(6)

u  根據資料西周如何通過兩次分封促成疆土開拓及民族摶成?試援引史實,加以解釋(8)

u  資料甚麼性質(1)援引史實,以「權力鬥爭」或「路線鬥爭」加以解釋(6)

u  鄧小平的地位有何不同(1)試從海報找出證據支持你的看法(1)

u  為甚麼鄧小平會被稱為「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試援引…措施,加以解釋(4)

 

就以上五的重要提問語來看不知道你們有甚麼的發現?

l  1213年的題目當中,有不少是屬於「開放式」的問題,例如:「合理嗎」、「是否可信」、「恰當嗎」和「是否足以解釋」等。

l  這類題目,好處是可以讓考生有較大的發揮空間,考生只需根據資料,並援引相關史實,就能發揮己見,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據,即可以滿足題目的要求。

l  不過,凡事有利就必有弊,這類「開放式」的題目,在評卷時則較困難,因為沒有一個「標準答案」,所以在評分時,便較容易出現有欠一致性和有爭議性的情況。

l  因此,在近兩年的題目可見,上述「開放式」的提問語,明顯「被消失」了。

l  從上表可見,基本上是再沒有出現這類問題,而換來的,就是一些「限制性」很強的提問,比如:「有何轉變找出證據」、「評價如何找出證據」、「如何引致」,或「(資料之間)有何關係援引史實,加以解釋」等。

l  顯然地,近年的提問語帶有強烈的「限制性」,考生不能像早年那樣,從「合理嗎」或「是否足以解釋」的提問下,作發揮性的作答;相反,考生是必須按照資料所給予的訊息,作出「既定的」回應。

l  首先,考生要從資料找到某個(既定)的訊息,然後再從資料找出相關的內容來作答。因此,考生的答案,可以說,全部被限制在某一個既定範圍之內,即所謂的「啱就啱,錯就錯」,對與錯的界線十分清晰。

l  這類問題,好處是對錯鮮明,容易批改;而不好的地方是考生必須要對指定範圍內的課題有相當的認識和理解,才可以準確作答,缺少了發揮的空間。

l  就以18年的五四運動一題為例,考生必須對五四運動的背景和經過,有仔細的背記,才可以寫出「準」的答案,否則,是不可能滿足題目的要求的。

l  所謂「鑑古可以知今」,歷屆試題的提問語的變化,筆者已和大家作了簡單的分析,而且找到擬題的「趨勢」,希望上文的內容和提示,有助各位準備來年的中史考試。

l  常言道:「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既然大家已發現提問語的改變,就應該立刻針對相關的題型或提問語,勤加操練,作好準備,迎接未來的挑戰!

l  各位同學,努力,加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