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經常跟學生強調:歷史不是用來死記硬背的。學習歷史,是要訓練思考,以及吸取前人的經驗和教訓,並應用在現實生活上。
在歷史科裡,我們可以學習到不同的技能,數據分析是其中一項。
以下,筆者以某年DSE制度史的題目為例,和大家談談數據分析的方法。
資料:
時代 |
科舉總人數 |
見於史傳的官員出身 |
||
名族公卿 |
寒族 |
中等家庭 |
||
唐肅宗至昭宣帝 (公元756-907年,約151年) |
301 |
229(76.1%) |
28 (9.3%) |
44 (14.6%) |
北宋太祖至欽宗 (公元960-1127年,約167年) |
632 |
81(12.8%) |
369(58.4%) |
182(28.8%) |
整理自孫國棟《唐宋之際社會門第之消融》
問題:根據資料,說明中晚唐與北宋官員出身的變化。
l 橫向分析:
² 由左向右,進行觀察,收集數據。
唐代由肅宗至昭宣帝,約151年期間,科舉總人數有301人,當中的官員出身成分如下:
Ø 「名族公卿」有:229人(76.1%)
Ø 「寒族」有:28人(9.3%)
Ø 「中等家庭」:44人(14.6%)
² 利用數據,指出現象。
有這數據,我們可以作出簡單的分析:
在中晩唐時期,在政府職位中,「名族公卿」佔有絕大多數,有76.1%;而「寒族」和「中等家庭」,則分別佔9.3%及14.6%,加起來才只有23.9%,較「名族公卿」少三倍有多。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的結論:
在中晚唐時期,在科舉考試制度下,「名族公卿」差不多壟斷了大部分的政府職位;而「寒族」和「中等家庭」則只佔少數。 |
以上分析,只說明了唐代的情況,還未能夠回答題目所問,因此要重複利用上述的方法,來對北宋的情況進行分析。
l 橫向分析:
² 由左向右,進行觀察,收集數據。
北宋太祖至欽宗,約167年期間,科舉總人數有632人,當中的官員出身成分如下:
Ø 「名族公卿」有:81人(12.8%)
Ø 「寒族」有:369人(58.4%)
Ø 「中等家庭」:182人(28.8%)
² 利用數據,指出現象。
有這數據,我們可以作出簡單的分析:
在北宋由太祖至欽宗時期,在政府職位中,「寒族」所佔比例最多,有58.4%,其次是「中等家庭」,佔28.8%,而最少的,則是「名族公卿」,只有12.8%。
l 縱向分析:
經過兩輪的「橫向分析」後,是時候進行「縱向分析」了。這亦是答案的核心部分。
把唐、宋兩朝的資料作垂直(縱向)的比較的話,我們可以清楚見到,在政府職位上,官員的出身有了明顯的變化,就是:
在中晚唐時期,由「名族公卿」壟斷途仕的局面,變成由「寒族」所取代,而「寒族」和「中等家庭」出身的官員,更佔總數超過八成之多。由此可見,宋代的社會階層的流動,明顯較唐代為大。 |
現象分析過後,當然是要解釋其成因。
這個部分,就必須同學對唐、宋兩代科舉制度的內容有深刻的認識(熟讀教科書的內容),然後詳細地指出當中有哪些有利或不利寒族士子入仕的因素了。由於這並非本文的重點,故暫且略過。
所謂「一理通,百理明」。
透過中史科,同學可以輕鬆地掌握了分析數據的技巧,然後應用到其他科目,比如:歷史、通識、經濟等,甚或在日常生活中,也有應用的機會。
因此,歷史(中史、世史)絕對不是「無用」的科目,反而是訓練我們分析和思考的重要學科,不能掉以輕心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