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兩年前,筆者已為大家介紹過日本史學大師宮崎巿定這部作品。
在防疫停課期間,筆者又再一次重溫這本好書,並把當中一些有參考價值的內容摘錄下來,作為備課之用。
今天,筆者打算選取部份內容,和大家分享。
l
沒有過去就沒有更好的將來
宮崎先生說:
人們在實際生活中,一方面不斷地預測將來,為將來做準備,並生活在當下、創造新歷史,另一方面也不斷地回首過去、對過去進行整理。如果不對過去進行整理,明天生活也會遇到障礙。過去並不就此消失,其中必要的部分在將來還會再現,因此整理過去這種工作本身就是生活的進展。兩者雖然看起來方向相反,但其實都是在我們活著的時候發生的生活行為。(P.15)
以往,一般人都會認為歷史是過去的事,與現在沒有太大關係;其實,這是不太正確的。因為,沒有「過去」,就沒有「現在」;沒有對「過去」進行檢討,就沒有更好的「將來」。所以,學習歷史,是不能或缺的事情。
l
歷史學是人文學的基礎科
宮崎先生又提到:
我認為歷史學是人文科學中最根本的基礎科學。人文科學的所有領域,比如哲學、文學、經濟學,都包含在歷史學中。因此對歷史學來說,沒有必要說需要哲學或者需要經濟學等。但是對從事哲學和經濟學等的人來說,必須實際注意到,如果將歷史學置之度外,他們的專業領域就不成其為完整的科學。最廣泛地為其他領域的學問所需要的便是歷史學。(P.21)
凡是學習或者研究一個問題,首先,亦是最重要的,就是要知道這個問題(研究課題),之前究竟有過甚麼的研究?已經有了甚麼的成果?又或者,某些理論的出處在哪裡?在甚麼情況下出現?若是沒有這些事前的資料搜集和認知,則我們根本不能展開任何形式的問題探究。所以,歷史學是做學問,或問題研究的重要基礎。誰敢說歷史不重要呢?
以下,筆者為大家介紹一下《宮崎巿定中國史》裡一些史學評論。
l
北魏孝文帝漢化
對北魏孝文帝漢化的推行,宮崎先生有這樣的評價:
不過從另一方面來看,孝文帝的漢化政策是在統治中國時必需的無奈之策。鮮卑族的人口雖然在五胡之中算比較多的,但終究不能與漢族的人口相比。而且在文化上,漢族處於絕對的優勢。在這種情況下,要讓鮮卑王朝的統治持續下去,就必須把自己的文化水準變得和漢族人一樣。此外,為了彌補人口不足的缺點,有必要與其他胡族混為一體,以便得到他們的協助。然而,鮮卑族本身沒有能夠同化其他胡族的文化,因而不得不採用漢族文化。想來,這一切肯定都是孝文帝與側近進行了縝密的利害計算之後而斷然實施的。(P.198-199)
在這裡,作者嘗試從一個宏觀的角度,來分析孝文帝漢化是「必須的無奈之策」的原因。因為鮮卑族本身文化水平不高,未能以自身的能力來團結其他民族來增強力量,於是唯有透過漢化來凝聚力量。然而,漢化後對鮮卑族卻產生了不良後果,故作者說這是「必須的無奈之策」。
l
隋煬帝並不昏庸
一直以來,我們都會認定隋煬帝是「二世祖」,敗了隋文帝苦心經營多年的基業。然而,宮崎先生對煬帝卻另有看法,對後世歷史的發展,有一定的貢獻。他說:
隋文帝滅掉南朝陳,完成了再次統一分裂已久的中國的大業,在位二十四年後去世。一般認為文帝被其次子煬帝所弒,但此事並不確切。此外,說煬帝是史上罕見的暴加也言過其實,與北朝齊和南朝六的諸君主相比,他並不昏庸。只是他喜愛奢侈,頻興土木,導致民力疲敝,這是無可置疑的事實。但考慮到其中有開鑿大運河,也不能一味非難他……將東西流向的大河南北貫通,帶來的交通革命澤被後世。(P.214)
一本好的歷史書,不單是歷史事件的記述,更重要的是要帶領讀者從不同角度來思考問題、發現問題,從而對以為「已經很熟識的歷史」,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或者有新的領悟。閱讀這本《宮崎巿定中國史》,就能收到這個果效。
以上所言,只是《宮崎巿定中國史》裡精彩內容的一小部份,想知道當中還有甚麼精闢獨到的見解?
你應該懂得怎樣做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