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間,筆者重溫一至八冊的《中國歷史之旅》。
在第四冊《三國鼎立》裡,讀到劉備「三顧草廬」去找諸葛亮,並和他在草廬詳談天下大勢(後世稱為「隆中對策」)的一段。
故事,是這樣的……
話說,劉備從徐庶口中得知有諸葛亮這位「隱世高人」後,便但求一見;經「三顧草廬」後,終於得償所願。
諸葛亮見劉備虛心請教,就根據自己多年的觀察和判斷,對當時的治,軍事形勢進行了分析,推心置腹地談了自己的主張,他說:
「自董卓作亂以來,天下豪傑蜂起,割據一方,爭奪天下。曹操力量比不上袁紹,但能打敗袁紹,是因為他善用計謀。現在曹操擁有百萬人馬,挾天子以令諸候,不可和他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地勢險要,百姓擁護,又有賢士協助,對他只能聯合。荊州是軍事要地,益州是天府之國,都是英雄能用武之地。」
接著,諸葛亮又為劉備制定了切實可行的奪天下的大計:
「奪荊州,取益州,作為立足之地,對外聯合孫權,共同抗曹;對內整頓內政。一旦有機會,就可從荊州和益州兩路出發攻曹。將軍是皇室後代,天下聞名,到時候,百姓們一定會備好酒菜夾道歡迎您。如此,漢室可恢復,您的事業可以成功!」
後人,就把這次諸葛亮和劉備分析天下形勢的對話,稱為「隆中對策」。
對於這段千古美談,筆者忽發奇想:
既然,書中講到諸葛亮是長期隱居深山之中,他對天下大勢的資訊從何而來?
大家不要忘記,這個時代,是沒有智能電話,沒有互聯網絡,更加沒有電視機和收音機;況且,當時的印刷技術,應該仍然停留在雕板的階段,而且成本亦十分高昂;還有,在東漢時才發明了紙張。
試問,在這樣資訊交流極不方便的情況下,一個久居深山的年輕人,又怎會對時局如此瞭如指掌呢?
此外,諸葛亮所知道的,並不是一些很普通的消息,而是「國家大事」。
北方的曹操形勢如何?
南方的孫權又經營得怎樣?
劉備又有甚麼優勢?
對於這些事情,按道理,諸葛亮應該是不會知道的。
因為,書中提到諸葛亮出身平凡,從小父母死了,只跟從叔父到荊州來避難,十七歲時,叔父也死了。之後,一直隱居隆中的臥龍崗的茅屋內。
雖然,他一邊種田,一邊讀書,閒來也會和朋友一起攻讀史書,切磋學問,談論天下大事。
然而,這時局勢紛亂,天下形勢如何,又豈能是幾個「鄉閒書生」所能知悉?
那麼,這段歷史是否虛構出來?
筆者在未經認真的考證,不敢妄意揣測。
因為,諸葛亮在《出師表》裡,明確寫著:「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可見,「三顧草廬」是真有其事的。
也許,「三顧草廬」是事實,但「隆中對策」是否後人的穿鑿附會?那就不得而知了。
筆者所疑惑的,就是諸葛亮如何得知天下形勢的資料吧。
或者,是筆者想得太多了。
不過,有懷疑精神,才是讀書求學問應有的態度啊!
能夠讀書讀出問題才是讀書的最大樂趣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