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7日 星期四

史學經典:蔣廷黻的《中國近代史》

原來,筆者一直都沒有在這裡為大家詳細地介紹過蔣廷黻的《中國近代史》。(2013年曾有過簡介)。

正如上次的簡介所言,近代史對整個中國歷史發展的影響十分重要,有著承先啟後的作用,故此,我們不得不懂得近代史。

另外,從考試的角度來看,近代史部份更是每年中史科文憑試卷一必修單元乙部的「必出」題目,若考生熟近代史,對考試實在無往而不利。

因此,無論怎樣,我們都有必要好好的讀一讀中國的近代史。

本書是一部講述中國近代化歷程的歷史著作,也是奠定作者在近代史研究領域學術地位的著作,全書從鴉片戰爭前夕寫起,到抗日戰爭前夕為止,中國能否近代化以及如何近代化,是本書論述的主線,作者對當時洋務派、維新派、義和團等各種力量的近代化方案都做了深入分析和解讀,并提出自己的見解。全書的最後,還附有蔣氏所撰相關文稿六篇,以助閱讀。

在總論部分,作者便開宗明義,指出他撰述此書的目的:

近百年的中華民族根本只有一個問題,那就是:中國人能近代化嗎?能趕上西洋人嗎?能利用科學和機械嗎?能廢除我們家族和家鄉觀念而組織一個近代的民族國家嗎?能的話,我們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話,我們這個民族是沒有前途的。……

現在我們要研究我們的近代史。我們要注意帝國主義如壓迫我們。我們要仔細研究每一個時期內的抵抗方案。我們尤其要分析每一個方案成敗的程度和原因。我們如果能找出我國近代史的教訓,我們對於抗戰建國就能有所貢獻了。

短短的兩段文字,便清清楚楚地說明了研究近代史的重要作用。

雖然,今日我們已不需要提出述的問題,亦不用「抗戰」了;但是,認識這段曲折迂迴的近代歷程,對於我們對國家民族的感性認識,以及對事情發展的客觀分析,也是有相當的裨益的。

全書雖然只有五萬多字,卻是凝聚了作者多年研究的心得。

l   第一章:剿夷與撫夷——分析鴉片戰爭的始末;

l   第二章:洪秀全與曾國藩——說明太平天國的興亡因由;

l   第三章:自強及其失敗——深入探討洋務運動的前因後果及其失敗原因(包括甲午戰爭);

l   第四章:瓜分及民族之復興——從宏觀角度俯瞰甲午戰爭後中國的內政與外交的發展,繼而簡述民初政局。

l   附錄

 作者對歷史的發展有相當的了解,言詞間,充分流露他的歷史眼光與洞察力。例如,在解釋中、英雙方的外交關係時,作者把英國兩度派遣使節來華與皇帝會面,因為禮儀問題而不歡而散後,概括出一句精警的總結:

中西的關係是特別的。在鴉片戰爭以前,我們不肯給外國平等待遇;在以後,他們不肯給我們平等待遇。(P.6

作者的評論,可謂一語中的。

又例如,在總結鴉片戰爭出現的原因時,作者這樣說:

那次的鴉片戰爭我們稱為鴉片戰爭,英國人則稱為通商戰爭,兩方面都有理由。關於鴉片問題,我方力圖禁絕,英方則希望維持原狀:我攻彼守。關於通商問題,英方力圖獲得更大的機會和自由,我方則硬要維持原狀:彼攻我守。就世界大勢論,那次的戰爭是不能避免的。(P.11

作者從當時中、英雙方的立場來分析時局,做到客觀持平,看到雙方「我攻彼守」與「彼攻我守」的矛盾,從而得出「戰爭是不能避免的」的結論,極具說服力。單單這一小段的總結,已經十分精彩。

還有,在分析洋務運動失敗時,作者便有一段深刻的評論:

自強運動的領袖們並不是事前預料到各種需要而定一個建設計劃。他們起初只知道國防近代化的必要。但是他們在這條路上前進一步以後,就發現必須再進一步;再進一步以後,又必須更進一步。其實必須走到盡頭然後能生效。近代化的國防不但需要近代化的交通、教育、經濟,並且須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國民。半新半舊是不中用的。換句話說:我國到了近代要圖生存非全盤接受西洋文化不可。曾國藩諸人離向近代化方面走了好幾步,但是他們不徹底,仍不能救國救民族。(P.57

當然,當時曾國藩等諸人,在近代化的道路上,為何沒有再走下去,可以再作深入的討論;但是,無可否認,作者的論述,無疑是已經抓住了洋務運動失敗的癥結。作者從歷史中歸納出來的歷史教訓,對後人而言,絕對是有啟示的作用。

不得不提的是,蔣廷黻是當時的中國外交官,曾任駐蘇大使,故此他相當重視從國際關係來分析歷史問題。比如,在談到甲午戰爭前的高麗(朝鮮)局勢時,作者便充分展示了他的國際視野。他說:

光緒十一年(1885年)英俄兩國為阿富汗的問題,幾至開戰。他們的衝突波及遠東。英國為預防俄國海軍從海參崴南下,忽然佔領高麗南方之巨磨島。俄國遂謀佔領高麗東北的永興灣。高麗人見日本不可靠,有與俄國暗通,求俄國保護者。在這種形勢之下,英國感覺危險,日本更怕英俄在高麗得勢。於是日本、英國都慫恿中國在高麗行積極政策。英國覺得高麗在中國手裡與英國全無損害,倘到俄國手裡,則不利於英國甚大。日本亦覺得高麗在中國手裡他將來還有法子奪取;一旦到了俄國手裡,簡直是日本的致命之傷。所以這種形勢極有利於我們,李鴻章與袁世凱遂大行其積極政策。(P.79-80

把這種錯綜複雜的格局形勢關係分析,應用在當今的國際事務上,依然是相當具參考價值。讀史使人有智慧,就是從這個角度而言的了。

相類似的精彩論述,書中還有不少,各位可以自行細閱

至此,筆者記起一件往事:

當年,筆者高中時期的中文兼中史老師曾說過,她每年暑假都會重看一次文學經典《紅樓夢》,原因是每一次閱讀也會有一番新的體會。

這時,筆者貪玩在學習上仍未曾開竅,根本不明白為何一本書要不斷重複地看呢?

現在,隨著閱歷的增加,筆者終於明白了。(說得坦白一點,其實是年華的老去吧,時間是會讓人長智慧的。)

史家蔣廷黻的《中國近代史》,絕對是一本百看不厭的好書,每一次閱讀,都會讓人有新的體會與得著,否則,它又怎能在1938年面世至今,仍然不斷再版,歷久不衰呢

若說到每年要讀一次的好書,蔣廷黻的《中國近代史》必定是其中一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