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31日 星期四

歷史的智慧: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的啟示

究竟筆者在教授北魏孝文帝漢化的課題時,和同學說了甚麼的課外知識呢?現在就和大家詳細交代。

太和四年(490),執政三十多年的馮太后死去,二十四歲的孝文帝開始親。孝文帝雖然沒有馮太后的血緣,但在執政風格上卻與她一脈相承。他認為要鞏固北魏的統治,一定要繼續改革,除去鮮卑族落後的習俗,吸收先進的中原文化。[筆者按:大家還記得早前無線電視播放的電視劇《錦繡未央》嗎?劇中的李未央(西涼公主馮氏),其實就是後來的馮太后。]

太和十七年(493),孝文帝突然召集群臣,宣布集合軍隊,大舉南征。任城王拓跋澄覺得沒做任何準備就出征大國,過於倉促,帶領文武百官一齊勸阻。退朝之後,孝文帝單獨把他留下,將自己的意圖告說了他,拓跋澄這才猛然醒悟,表示支時他的決定。於是,孝文帝親率步騎兵三十萬南行,文武百官,全部隨駕前往。一行人馬渡過黃河,進駐洛陽。

行進間的某天下,秋雨連綿,道路泥濘,無法行軍,大臣們決定全力勸諫孝文帝撤軍。可孝文帝不但不撤軍,反而披挂上馬,下令大軍即刻向南進發。大臣穆泰急忙趕上前去,跪在孝文帝馬前,叩頭諫止,文武大臣們顧不上滿地泥水,紛紛跟著跪下,請求皇帝回軍。孝文帝故作憤怒道:「我們大舉出兵,天下皆知,你們勸我無功而返,豈不是故意讓天下人恥笑我?誰再阻止,殺無赦。」早知孝文帝遷都意圖的大臣王肅出來打圓場說:「現在的確不能南進,但也不能壞了皇上的名聲啊,不如告諭天下,說陛下此行乃是為了遷都洛陽,過些時候,再說班師回平城的事。」孝文帝馬上改換口氣說:「這次興師眾南下,不能勞而無功,或者南征,或者定都於此,這兩條路你們來選吧!」

王公大臣本來都不願意遷都洛陽,但他們更不願意南征送死,只好作出讓步,選擇了遷都。次年,北魏正式遷都洛陽。孝文帝遷都後,大力推行漢化政策,進行政治文化方面改革。

在這個遷都的故事裡,我們學到了甚麼智慧呢?

孝文帝真是要南征嗎?如果南征,為甚麼要帶文官們同行?

原來南征只是他搞的一個小計謀。他認為,要擺脫舊貴族守舊勢力的影響,加強對中原地區的控制,必須把國都從平城(今山西大同巿東北)遷到南方黃河流域。但鮮卑族世代居住北方,定都平城也有好幾代的時間,要他們遷往南方,那些貴族高官一定不會同意。幾十年前,他的祖上有幾次想遷都到南方,都因遭到反對而未果。於是,他便假借南征為由,把文武百官及軍隊都帶到洛陽去。

這些就是《孫子兵法》「以迂為直」的運用。孝文帝明知若直接提出遷都的建議,定必遭到保守派的強烈反對,於是假托南征之辭,轉移他們的視線,誘使他們墮入自己設下的圈套。從表面上看,孝文帝好像多走了一步---南征,看似浪費了時間,做了另一件事,實則是避開了與保守派的正面衝突,直接「出征」,向洛陽進發,反而是免去了不必要的衝突。之後,在進退兩難之際,才直接提出遷都洛陽的議題,這時,大家都只好無奈的接受,不敢作出無謂的反抗。方法真是何等高明!

筆者經常跟同學說:「將來沒有人會問你某歷史人物做過甚麼,某件歷史事件的影響是如何……不過,當中的思考方法和待人處世之道,你必須謹記,這是一生受用的。」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一事,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也許,同學現在仍未有機會應用這些心思與計謀,但是日後必定有用得著的地方。

北魏孝文帝為了進一步深化漢化政策於是由平城遷都至洛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