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6日 星期六

從籌辦抗日戰爭暨南京大屠殺八十周年活動說起

今年,是中國抗日戰爭爆發暨南京大屠殺八十周年,筆者特意籌辦了一連串活動,好讓年輕一代對這件歷史有更多的認識。

早在九月初,筆者至函香港海防博物館申請展板外借服務,借來「中國抗日戰爭圖片展」展板,讓學生在小息、午膳或放學時間,到圖書館參觀圖片展覽。展板內容頗為詳細,主要內容包括:日本軍國主義的崛起、七七事變、南京大屠殺、偽國民政府成立、三次長沙會戰、百團大戰、香港支援抗日戰爭的活動、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治時期的香港民生概況、美國援助、中國反攻、美國向日本投下原子彈,以及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等。

同時,筆者又與圖書館合作,設置小型圖書展覽作為延伸活動,讓同學對史事可以有更多的了解。

此外,筆者又利用課堂時間,帶領學生到圖書館參觀展覽,予以導賞,並介紹《拉貝日記》和《東史郎日記》,使同學從第一手資料來認識南京大屠殺的歷史。

還有,某日的午膳時間,筆者在圖書館播放講述日軍侵華期間的種種暴行的影片,使同學透過當年的傳教士,或日本隨軍攝影師所拍攝的影片,真實地感受到當時日軍的暴行和南京巿民的痛苦與惶恐。

值得一提的是筆者在互聯網上尋找資料時,發現有兩段影片是值得向各位推介的。

第一段影片是《外國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殺(一):約翰·馬吉屠城影像記錄者》,這是講述外國傳教士約翰·馬吉的記錄片得以重新被發現,主要是由於紀念南京大屠殺受難同胞聯合會會長邵子平博士多年來鍥而不捨地尋找相關資料的重要成果。若沒有邵博士,恐怕約翰·馬吉的記錄片將不會重見天日,力證日軍在南京城內的種種暴行。

第二段影片是《1937南京記憶》第一集,影片內容是講述美籍華裔的女作家張純如,為了尋找真相,於是不辭勞苦,遠赴重洋,重回南京,訪尋當年親身過南京大屠殺的人,訪問他們並拍成影片,又到處搜集相關資料,之後在一九九七年,以英文寫成了《南京大屠殺》(The Rape of Nanking),成為唯一一本詳細地講述南京大屠殺的英文書籍,哄動一時。然而,南京大屠殺一事卻令張純如深深地陷入精神困擾而不能自拔,因而患上嚴重的抑鬱症,最終在二零零四年吞槍自殺結束了短暫的一生令人婉惜。

這兩段影片,除了讓同學對南京大屠殺有更多的認識之外,也可以讓他們知道歷史的真相是要經歷不少人的尋找、發掘和付出才能建構出來的。歷史真相的得以「被發現」,是多麼的得來不易,其價值是何等的彌足珍貴。

隨著時間的流逝,後人對這段歷史的認知會愈來愈少,印象亦會變得愈來愈模糊。所以筆者認為作為一位歷史老師,實在有必要盡力把歷史告知下一代,肩負歷史傳承的責任。這是筆者為何籌辦這次紀念活動的最大原動力。


在圖書館舉行的圖片及書籍展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