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有言「沒有美國向日本投下原子彈,中國便不能戰勝日本。」你同意這觀點嗎?試根據史實加以析論。
有言「沒有美國向日本投下原子彈,中國便不能戰勝日本。」我不同意這個說法,現將理由分述如下:
破:美國向日本投下原子彈,只是加速日本的投降:
n
在中國抗戰的第三階段,日本已呈衰象。這時,日軍試圖打通在中國的佔地與越南的交通線,以維持與南亞的聯繫。1944年,日本動員數十萬兵力在河南、湖南和廣西發動攻勢,攻下洛陽、長沙、衡陽、桂林等地。但日軍亦為此耗盡兵力和物資,漸呈衰象。另外,1944年5月,中國緬甸遠征軍在緬北芒友獲得大勝,殲滅日軍近五萬人,擄獲不少武器,對日本造成沉重的打擊。此外,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在太平洋和美軍的戰事節節失利,在中國的日軍則是強弩之末。
n
盟軍更集中軍力對付日本:1945年初,中國軍隊開始反攻。同年5月,德國投降,歐洲戰事結束,日本失去重要盟友而孤軍作戰,盟軍更集中軍力對付日本。
n
由此可見,日本在戰爭後期,實力大減,甚至已成強弩之末,所以就算沒有美國向日本投下原子彈,日本投降只是遲早之事。
立:中國絕對有能力戰勝日本:
n
國民士氣高昂: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日益加劇,激起國人敵慨同仇的心理。九一八事變後,已有不少人提出「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要求,七七事變更敲響了民族存亡的警鐘,喚醒了中華民族,齊心奮勇抗敵。
n
國共合作抗日:西安事變後,國民黨與共產黨停止內戰,共同抗日,令抗日力量大增。其後政府提出《抗戰建國綱領》,更得到全國各黨派人士的擁護,上下團結一致,在敵前敵後進行抗戰救國的工作。
n
善用地理優勢:中國土地廣闊,日軍越深入內陸,兵力越不敷分配,補給運輸也日漸困難。武漢會戰後,國民革命軍主力退守山區,導致日軍的機械化部隊難以發揮作用。
n
作戰策略得宜:中國制定持久戰、消耗戰的戰略,以空間換取時間,使日軍戰線延長、兵力分散。國民政府更遷都至重慶,以西南大後方為基地,進行持久戰。共產黨又以游擊戰配合,牽制日軍的進攻。
n
日本資源匱乏:日本資源短缺,兵員有限,只能運用速戰速決的戰略。抗戰初期,日軍受到中國採用持久戰、消耗戰等戰略的打擊。進入抗戰中期,隨着日本佔領的空間越多,戰線太長,地形阻隔等問題逐漸浮現,日本只能勉強維持戰事。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更要將兵力分散於中國、東南亞和太平洋等地,暴露了兵員不足、資源匱乏等弱點。就算沒有美國的介入,日本在抗日戰爭的後期,已疲憊不堪,對中國難有重大的威脅,加上中國的反攻,故日本戰敗是遲早之事。
n
綜合上述各項而言,日本因為資源有限,加上戰線太長,所以在戰爭後期衰象已呈;相反,由於中國配合地理形勢,善於在不同階段運用不同的戰略,故能化不利為有利,最終取得抗戰勝利。所以,縱然沒有美國向日本投下原子彈,中國也能戰勝日本。
中國軍民憑著上下一心,戰略得宜等因素,最終取得抗戰勝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