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連兩次和大家分享過葉龍先生的《錢穆講中國通史》,意猶未盡,繼續再談談我對這書的看法,不過今次的對象是中學生。
相信各位同學,都會從教科書的「史家評論」或從老師口中得知史學家錢穆的名字和他的不朽著作──《國史大綱》。筆者認為,上中史課的時候,若只是教授教科書的內容,則定會枯燥乏味,所以很多時,在相關的課題裡,都會介紹一些歷史學家給同學認識。錢穆先生和他的《國史大綱》則一定會在中四時候多次被提及。例如,在西周封建的課題中,會引用《國史大綱》的「西周的封建,乃是一種侵略性的武裝移民,與軍事佔領。蓋封建即是周人之一種建國工作,不斷向東方各重要地點武裝移民,武裝墾殖,而周代的國家亦不斷的擴大與充實。」來解釋封建的作用;在談及秦始皇的評價時,會引用:「開拓邊境,防禦外寇,此皆為完成大一統的新局面所應有之努力,大體言之,秦代政治的背後,實有一個高遠的理想,秦政不失為順著時代的要求與趨勢而為一種進步的政治。」又如,在提到漢武帝的「士人政府」時,一定會讀到錢先生對此的評價:「漢政府自武帝後,漸漸從宗室軍人商人之組合,轉變成士人參政之新局面。公卿朝士,名儒輩出。……自此,漢高祖以來一個代表一般平民社會的素樸的農民政府,現在轉變為代表一般平民社會的有教育有智識的士人政府,不可謂非當時的又一進步。」錢先生在《國史大綱》中還有很多精闢獨到的見解與論述,這裡不能一一盡錄。當然,如果同學想再認識多一點,最好的辦法就是閱讀《國史大綱》原書。不過,坦白說,由於《國史大綱》用字精煉,接近文言句法,加上排版上有不少細字引文作輔助解釋,因此,對一般中學生來說,閱讀本書是會有一定的難度和不方便,大大影響了同學向一代史學大師學習的機會;而閱讀葉龍先生的《錢穆講中國通史》就是最直接可以獲得錢先生的史學精華的最佳方法。
基本上,《錢穆講中國通史》的內容是以《國史大綱》為骨架,把錢先生當年講授通史的內容作重點記錄,因此,看了這本課堂筆記的記錄,就等如上了錢先生的中國通史課一樣,能夠獲取錢先生的史學心得。現摘錄書中有代表性的文字,分享如下:
對秦漢時期的歷史發展趨勢的看法:
但秦十五年便亡,此何以故?因秦屬戰國時期封建國家之一,各國相繼崩潰,秦國乃是最後崩潰之一個貴族階級,較滅六國時間上遲了十五年,因此,認定秦獲勝而打敗六國是看錯了。舊勢力崩潰,新勢力平民階級興起,故秦統一中國,其實並非打倒六國,而是平民社會希望統一。故此,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直到漢朝建立,才是新興的平民政治的興起,這就是古代封建社會的結束了。秦代是中國第一個貴族的統一政府;漢代是中國第一個平民的統一政府。歷史進步是有步驟的,眼光不應短視,我們應有範疇的、系統的看法。(《錢穆講中國通史》頁二十三)
對唐玄宗的評價:
安史之亂為唐代由強轉弱之轉捩點,亦可說是中國歷史之轉捩點,此後之明清諸代再也無法出現開元時期之盛況矣。此即中國歷史自唐玄宗後,由高峰轉而下跌,故唐玄宗實在是一位傳奇性人物,極逼戲劇性,他比中國任何一位皇帝都知名。(《錢穆講中國通史》頁七十二)
有關王安石變法失敗的評論:
至少當時之君子均反對王之新法,其理由是:梁任公認為法是好的,君子不來幫忙,卻用小人而失敗。其實不能如此說,何以歐陽修、司馬光、程顥他們都不幫王安石?我們應平心靜氣地說,不可一筆抹煞。其理由是:「徒法不能以自行」,必須有行法的人,這是人治,即法治也要人去推行。當時推行青苗法的人,光借錢給富人,不借給窮人,王安石並不知道。……故王安石變法之根本毛病是易有流弊,因這是與民爭利。王安石是只從法制上去構思,而歐陽修和司馬光等人則連推行法令的人也想進去了。總之是,政府不應權太大。按照傳統的政治思想說,王安石這種做法是越職,不應去經商與民爭利也。(《錢穆講中國通史》頁九十七)
書中還有很多精華語錄和錢先生的史學心得,現不再引錄了。若同學或老師有興趣,可以自行細心閱讀本書。
由於這是錢先生的授課筆記,所以是用白話文寫成的,讀起來亦十分方便。此外,錢先生為求同學容易明白他的觀點,所以在授課時不時引用例子來作說明。例如,在「明代制度」一節,錢先生引用數據來指出明代皇帝的「辛苦」和內閣出現的原因。他說:
據林承澤的《春明夢餘錄》記載,洪武十七年九月中旬,八天之間給事中張文輔收到給皇上的奏摺計有一千一百六十件,共三千二百九十一年事。所以君王如要獨裁,一定要龍精虎猛,不然一個月收到的奏摺將達到三千件以上,即平均每天要看並處理一百件公文(每件公文有三件事以上要辦)。這個君王要有銅頭鐵臂,不然,一定吃不消。所以,明成祖以後由翰林院的侍講、待讀、編修、檢討等官員協助皇上閱卷,稱為內閣。(《錢穆講中國通史》頁一一三)
錢先生只用了一段資料,便把明代君主的辛苦與內閣的出現具體地說明了。原來皇帝真的不易做,怪不得歷朝昏君何其多!
說了太多,不再說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