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日 星期三

摘星秘笈:如何回答「試從戰後賠款和開放商埠兩方面分析這些條約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早前,筆者為中六同學溫習列強入侵的題目,其中一題如題目所示。這是某年的卷一乙部選答題。題目提供了三則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天津條約以及馬關條約)有關賠款和開埠的條文。筆者認為近年考評局在擬題時已不用學生憑記憶背記條約內容,相比筆者當年讀書的時候,考問形式已有很大的進步,亦足見現今同學的幸福。

還是言歸正傳。對於作答這題目,同學大致有以下表現:能力較強的同學,能綜合三則資料的內容,按題目的要求,從戰後賠款和開放商埠兩方面分辨三者分別,然後有條不紊地詳述對中國經濟造成的負面影響。表現一般的同學,僅能從題目要求的兩方面,簡單陳述條文的影響,欠缺深入的分析。能力較弱的同學,缺乏綜合能力,分別把每一條不平等條約的賠款和開埠對中國的影響分述一次,即分別把南京條約》、《天津條約馬關條約在賠款和開埠有何影響,分述三次,既不斷重複答案,亦浪費寶貴的作答時間,表現最不理想。

剛才,雖然筆者說現在學生已不用背記條約內容,看以考問容易了,不過,若同學本身沒有綜合和比較的能力,作答內容也未必理想。以開放商埠為例,雖然資料已列出了各個商埠南京條約規定五口通商;而、《天津條約則開放了十個商埠,同學只需數數目,也能得出通商港口有增加的趨勢,可是這只是部份的答案,因為馬關條約規定只開放了四個商埠,那豈不是影響少了?當然不是這裡除了考問同學對開埠的的認識外,還考問了的問題,即商埠的地理位置,由沿海至深入內地,以至富庶地區和心臟地帶。

以上所言,都是同學在閱讀資料時,必須留意的地方商埠的數量和位置是量和質的改變這是列強入侵一章中十分重要的概念是溫習時的小貼士」,各位必須熟記有關開放商埠的答案重點,可以參考以下各項:

條約迫使清廷開放十多個商埠,令洋貨可以大量入,破壞中國傳統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的發展。
洋貨輸入後,本地貨難與洋貨競爭,導致本地貨滯銷,令本地工人失業,民生困苦。
洋貨的大量輸入,令中國貿易逆差的問題更加嚴重,加劇白銀外流的問題,造成銀貴錢賤的問題,間接使國內出現通貨膨脹,加重百姓的經濟負擔,令民生日困。
增開的十多個商埠,除了遍及沿海亦偏佈長江中下游,甚至深入內陸,導致外國的商品侵略由沿海一直伸展到內地,影響遍及整個中國。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同學可能對條約內容太熟識,又或者把教科書的內容背到滾瓜爛熟,以至把協定關稅為百分之五及馬關條約規定日本可在通商港口設廠的影響都寫進去。雖然表面看來作答很詳細,可是因為這些內容是資料沒有提供的,所以就算答了也是不會給分的。因此,同學在作答前,必須小心審題,看清楚資料的內容和題目的要求而且,更加要戒掉死背書的惡習,以免因死讀書而變成讀書死」。

至於如何回應戰後賠坎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則留待同學運用聰明智慧舉一反三自行思考答案當做練習吧。

南京條約中規定五口通商及其他要求的條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