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筆者為中六同學溫習列強入侵的題目,其中一題如題目所示。這是某年的卷一乙部選答題。題目提供了三則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天津條約》以及《馬關條約》)有關賠款和開埠的條文。筆者認為,近年考評局在擬題時,已不用學生憑記憶背記條約內容,相比筆者當年讀書的時候,考問形式已有很大的進步,亦足見現今同學的幸福。
還是言歸正傳。對於作答這題目,同學大致有以下表現:能力較強的同學,能綜合三則資料的內容,按題目的要求,從戰後賠款和開放商埠兩方面,分辨三者分別,然後有條不紊地詳述對中國經濟造成的負面影響。表現一般的同學,僅能從題目要求的兩方面,簡單陳述條文的影響,欠缺深入的分析。能力較弱的同學,缺乏綜合能力,分別把每一條不平等條約的賠款和開埠對中國的影響分述一次,即分別把《南京條約》、《天津條約》和《馬關條約》在賠款和開埠有何影響,分述三次,既不斷重複答案,亦浪費寶貴的作答時間,表現最不理想。
剛才,雖然筆者說現在學生已不用背記條約內容,看以考問容易了,不過,若同學本身沒有綜合和比較的能力,作答內容也未必理想。以開放商埠為例,雖然資料已列出了各個商埠,如《南京條約》規定五口通商;而、《天津條約》則開放了十個商埠,同學只需數數目,也能得出通商港口有增加的趨勢,可是這只是部份的答案,因為《馬關條約》規定只開放了四個商埠,那豈不是影響少了?當然不是!這裡除了考問同學對開埠的「量」的認識外,還考問了「質」的問題,即商埠的地理位置,由沿海至深入內地,以至富庶地區和心臟地帶。
以上所言,都是同學在閱讀資料時,必須留意的地方。商埠的數量和位置,是量和質的改變,這是「列強入侵」一章中十分重要的概念,是溫習時的「小貼士」,各位必須熟記。有關開放商埠的答案重點,可以參考以下各項:
條約迫使清廷開放十多個商埠,令洋貨可以大量輸入,破壞中國傳統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的發展。
洋貨輸入後,本地貨難與洋貨競爭,導致本地貨滯銷,令本地工人失業,民生困苦。
洋貨的大量輸入,令中國貿易逆差的問題更加嚴重,加劇白銀外流的問題,造成銀貴錢賤的問題,間接使國內出現通貨膨脹,加重百姓的經濟負擔,令民生日困。
增開的十多個商埠,除了遍及沿海外、亦偏佈長江中下游,甚至深入內陸,導致外國的商品侵略由沿海一直伸展到內地,影響遍及整個中國。
|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同學可能對條約內容太熟識,又或者把教科書的內容背到滾瓜爛熟,以至把協定關稅為百分之五及《馬關條約》規定日本可在通商港口設廠的影響都寫進去。雖然表面看來作答很詳細,可是因為這些內容是資料沒有提供的,所以就算答了也是不會給分的。因此,同學在作答前,必須小心審題,看清楚資料的內容和題目的要求;而且,更加要戒掉「死背書」的惡習,以免因「死讀書」而變成「讀書死」。
至於如何回應戰後賠坎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則留待同學運用聰明智慧,舉一反三,自行思考答案,當做練習吧。
《南京條約》中規定「五口通商」及其他要求的條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