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9日 星期六

摘星秘笈:如何回應「何者為禍至深」的問題

早前,筆者為中六同學溫習,其中一題問題如下:

唐室平定安史之亂的策略:
Ø        將邊兵內調平亂
Ø        接受安史餘黨的投降
Ø        向回紇借兵

你認為上述三項平定安史之亂的策略,何者為禍至深?試根據史實,加以析論。

要準確地回應這問題,首先要知道問題的關鍵詞---何者為禍至深,即要求學生比較上述的三項平亂政策,哪一個對後世的不良影響較大。

在收回的試卷中發現,基本上所有學生都明白題目的意思和作答的要求;然而,在內容上卻未盡理想。

表現優異者,能把選定為為禍至深的一項,從不同角度,加上史實,深入分析其影響;之後,再把其餘兩項為何不是為禍至深的原因說明。中等表現的同學,也能按題目要求,把三者作出比較,但內容較為簡單,舉例亦不多。表現未如理想的同學,雖然知道要比較,不過在論證過程中卻出錯,例如有些同學誤把為何要選擇某項平亂策略的原因作比較,明顯犯上審題不周的毛病。

在講解試卷時,筆者提醒學生須注意以下重點:

n         從三項策略中,選擇何者為禍至深
n         不論選擇哪一項策略,學生必須運用破立的答題方法,即提出理據,支持自己選擇的一項,以及反駁其餘兩項。
n         例如,認為接受安史餘黨的投降為禍至深,則必須列舉史實,正面說出它有何不良的影響(形成日後藩鎮割據最嚴重者---河北三鎮,及直接促成全國的藩鎮割據問題,使唐朝在政治、經濟等方面出現種種問題,加速其衰落,導致其滅亡。)(可從為禍時間影響範圍事件的嚴重性等來分析。)
n         同時,必須指出其餘兩項為唐室帶來甚麼禍患,但為何不是為禍至深理由。例如,若不是內部不穩,就算有外族入侵,唐室也有足夠的能力應付,現在因為出現藩鎮割據,故使唐室未能有效平息外患;又外患只影響邊境安全或經濟損失,未及藩鎮割據般對影響內政。又例如:向回紇借兵,雖導致日後回紇的入侵與苛索,但其入侵,只局限於邊境地區,並像節度使一樣,深入中國各地;而且,回紇入侵亦未對唐室的統治權構成影響。至於邊兵內調,情況跟回紇的情況相似,只是局部地區受影響,且未足以動搖唐室的管治。

最後,筆者建議同學必須把安史之亂及唐衰亡的課題的內容熟記,尤其是安史之亂的始末,藩鎮割據及宦官為禍概況,以及唐衰亡的經過。所謂「論從史出」,一切的觀點,都是建基在準確的史實之上,然後作出合理、清晰及有條理的說明,方有說服力。

希望各位同學在看完這篇分享文章後,對「何者為禍至深」的提問語有更多的理解。順便一提的是,與之相反的題問語「何者得益較大」,兩者的作答框架,基本上是相同的,請大家留意。


明皇幸蜀圖記載著唐玄宗在安史之亂時出走四川的經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