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5日 星期一

好書分享:《像史家一般閱讀:在課堂裡教歷史閱讀素養》

最近,筆者在朋友的介紹下,閱讀了《像史家一般閱讀:在課堂裡教歷史閱讀素養》一書。作者開宗明義說:

《像史家一般閱讀》之取徑,並非背誦人名與年代,而是教導學生如何思考。學生學習如何比較不同的闡述,如何質疑作者之動機,如何將歷史事件置於其所屬之時代脈絡之中,以及如何想像一個主要流行之思維方式迥異於我們的世界。這裡所提供的歷史不是為了昨天而存在的歷史。這是一種為培育學生面對明天的歷史。(序言)

筆者十分同意作者的看法。學習歷史,不是純粹只是為了認知過去;更重要的,是想透過學習歷史,讓同學有系統地學習研究歷史的方法,從而達到鑑古知今,即是作者所言的培育學生面對明天的歷史」。所以,歷史之大用,並不是在於對資料的背誦,而是如何活用思考方法,明辨是非。

本書共分八章,作者選取了八個富爭議性的議題,分別是:「寶嘉康蒂拯救過約翰․史密斯嗎?」、「『挺身抗敵』或逃離現場?」、「脈絡中的林肯」、「哥倫布紀念日:是1892年,不是1492年」、「電力與婦女勞務:誰真正受益?以及何時?」、「滿天沙塵,吃的是沙塵,呼吸的是沙塵,喝的也是沙塵」、「羅莎․帕克斯與蒙哥馬利巿公車抵制」和「眨眼或不眨眼:古巴飛彈危機」。

作者透過給予學生正、反兩方面意見的資料、一手資料、二手資料等等,然後著學生就相關議題展開討論,提出自己的看法。

在每篇裡,作者都有預期的目標,希望同學在課堂完結後,學習一些技能。例如,在第一章的目標是培養以下技能:

n         以證據為基礎的思考與論證
n         質疑史料
n         綜合多重記述
n         建立歷史學科所特有的字彙
n         辨識出歷史知識是被製造出來的
在第二篇,作者希望同學可以:
n         探究文獻的源
n         了解探究史源及其必要性
n         決定史料的可信度
n         質疑敍事的記述
n         以證據為基礎的思考與論證

大家看完這八個專題,相信也可以像歷史家一般閱讀,在面對大量的資料或兩種完全相反的觀點時,懂得運用書中曾提及的技能,作出取捨,從而建立自己的看法。

作為老師而言,我們亦可以從書中個案取得靈感,根據香港的課程範圍,找出合適的歷史議題,設計相類似的課堂教學,從而培養歷史閱讀素養。

最後,筆者摘錄一段有關作者寫書的目的,作為分享的結束。但願我們的歷史教學,也能做到作者的期望。作者說:


《像史家一般閱讀》可能一開始看起來是本可有可無的書,因為實際上繼續成為專史家的學生是如此地少,但這正是重點所在。正因為如此少的學生在高中之後從事歷史研究,他們在國、高中社會科裡學會像史家一般閱讀就至關緊要。歷史學家已經發展出種種有力的閱讀方式,這些閱讀方式讓史家們在其他人迷失於細節的叢林,乃至在挫折感中舉手投降的時候,能夠看到發展模式、找出矛盾現象的意義,以及形塑出種種合乎理性推斷的詮釋。具備歷史思維的研究者們已經將這些認知方式萃取為能夠教給各種程度學生的實際做法。我們這裡談的,並不是某種在檔案中工作的秘笈工夫,而是史家們已經發展出來的種種做法,能夠在我們每次打開福斯(Fox News)新聞頻道或MSNBC有線新聞頻道時,於互相傾軋的論調之中找到意義。簡單地說,藉由《像史家一般閱讀》所培養的技巧,提供了公民素養所不可或缺的工具。(導論 P.3-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