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連兩篇談過筆者為甚麼會選擇教「時代與知識分子」後,今天打算和各位分享一本好書:《圖解史記》。
《圖解史記》的作者是李鵬,由中華書局在二零一零年出版。顧名思義,全書的特色是以圖解的方式,把《史記》的內容,簡單地表達出來。
全書共分為四部分:
一,序篇:以六篇短文章,簡潔地把司馬遷的生平,《史記》創作的由來,以及該書的貢獻與影響等說明。
二,事件篇:從《史記》裡精選出四十個故事,作扼要說明。事件包括:大禹治水、盤庚遷都、商紂亡國、三家分晉、長平之戰、焚書坑儒、四面楚歌、馬邑之謀,以及巫蠱之禍等。每篇內容分三大段茖,第一及第二段,主要是事件始未的交代,第三段則是作者對司馬遷的記事或評論的看法。這部分,對了解司馬遷創作《史記》的動機及其價值觀,有很大的幫助。
三,人物篇:這裡把人物類介紹,包括:政治家,如:管仲、晏嬰;軍事家,如:孫臏、吳起;名流,如:孟嘗君、平原君;謀士,如:范增、陳平;學人,如:孔子、老子、屈原;其他,如:刺客荊軻、外交家藺相如、隱逸魯仲連,以及遊俠郭解等等,共五十多位人物,亦是全書的重點。或者這與原書《史記》是以人物為主的紀傳體寫成有關。
四,文化篇:這裡即是《史記》的〈書〉部分,包括:禮樂、曆法、天文、封禪、水利和經濟等。
這本書,十分適合選修時代與知識分子的同學閱讀,因為它把《史記》的重點精簡說明,讓同學可以在短時間內,對《史記》有大概的認識。以下資料,是筆者把書中相關的內容撮要出來所編成的部分筆記,十分適合應試之用,大家不妨看看:
出處
|
主要內容
|
對漢武帝施政的回應
|
〈匈奴列傳〉
|
漢武帝接納馬邑縣一個叫聶翁壹的富豪上書的建,引誘匈奴到漢軍埋伏處,然後把他們消滅。武帝命主張對匈奴用兵的大臣王恢負責此項計劃。結果匈奴得知軍情,沒有中伏,武帝計劃落空,非常生氣,王恢畏罪自殺。
|
司馬遷在此事上揭露漢匈之戰的惡果:「王恢設馬邑之謀,致漢匈關係崩潰,兵火連年不息,天下深受其害,國內、國外不得安寧,都在為戰爭奔波。」明顯地,司馬遷是不滿武帝主動對匈奴大規模用兵,破壞了漢匈相對穩定的關係,引發人力和財力的損失。
|
〈循吏列傳〉
|
與酷吏相比,循吏真可謂循規蹈矩了。司馬遷在這批忠誠的官員身上,寄托了重要的訊息。當中的循吏,包括有為民著想的孫叔敖和奉公守法的公儀休。
|
司馬遷運用對比的手法,〈循吏列傳〉所寫的循吏全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人物,而〈酷吏列傳〉則皆為漢代官員(武帝時期的更佔多數)。當然漢代也有恪盡職守的優秀官吏,可是作者有意不提,突顯了對漢武帝施行苛政的強烈不滿。
|
〈律書〉
|
司馬遷藉著萬事萬物的總法則---「六律」來展開對歷代戰爭的論述。當中提到漢代:漢高祖愛惜百姓,最終一統天下,他採用蕭何的策略,停止武力,與民休息,漢朝才得以穩定下來。當中更借文帝的話,帶出和平的重要性:「兵是兇器,縱然能達到目的,也會給自身帶來創傷。但願能和鄰國結盟,不互相侵犯就行了。」
|
司馬遷既不提倡窮兵黷武的無休止征戰,也不同意毫無原則的委曲求全。在司馬遷心目中,統治者把武力和德教合理地結合起來,才是國家強盛的根本途徑,即「沒有軍隊,國家就不會強大;沒有德政,國家就不會恒」。司馬遷的論述,令人想到武帝只有「軍隊」而缺少「德政」的施政不足。
|
總之,透過作者對《史記》的精華介紹,既可提升讀者對閱讀《史記》的興趣,又能讓人讀後吸取古人的智慧,以收鑑古之今之效。
各位同學,趁著還有一個月的暑假時間,看看這本《圖解史記》,相信你一定會有所得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