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違反潮流
(2)各省響應
(3)眾叛親離
(4)列強反對
若是沒有方法的話,要記住這些資料,唯有死記硬背;相反,若有方法的話,要記住這些資料,絕對不難,把資料加以組織後,可以更有邏輯地把它們表達出來。
當時,我教同學用以下的框架把這些資料組織起來:
框架位置
|
內容重點
|
原因
|
自身
|
違反潮流、眾叛親離
|
這是袁世凱自身引起的問題
|
對方
|
各省響應
|
袁世凱以外的敵對勢力
|
環境
|
列強反對
|
在敵我之外的外在形勢
|
利用這個思考框架組織後的資料,明顯較容易記憶,因為我們已把相關性質的資料放在一起,由「自身」(袁世凱復辟帝制的錯誤決定,導致親信離他而去,實力大減)-->「對方」(革命黨人群起反對)-->「環境」(袁世凱所身處的客觀環境)。
這個是一個常用的分析框架,其他課題,例如:洋務運動失敗原因、甲午戰爭失敗原因、維新運動失敗原因、辛亥革命成功原因、八年抗戰中國戰勝原因、國共內戰成敗原因等,都可用這個框架來分析。
其實,學習中史科(或歷史科),記憶史料,還是其次(因為當你考完公開試後,沒有人會再問你:「秦始皇是怎樣統一中國的?你對秦始皇有甚麼評價?」這一類學術問題);最重要的,是要訓練大家的高階思維,把這種思考方式應用在日常生活之中,做一個懂得分析思辨的有智慧的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