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筆者曾分享如何運用簡單的歷史概念圖,輔助教授初中的「西安事變」。今日想談談一次在高中課堂上的教學經驗——透過加入討論活動,讓學生更深入理解這段歷史。
🎯 活動設計:代入角色,思考抉擇
那堂課,筆者先講述西安事變的始末:1936年,張學良與楊虎城在西安扣押蔣介石,迫使他改變「先安內後攘外」的政策,轉而接受「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最終促成國共第二次合作。事件雖簡短,背後卻牽涉極為複雜的政治與民族情勢。
講解完畢後,筆者邀請學生代入張學良的角色,思考在當時的形勢下,是否會選擇「兵諫」來改變蔣介石的立場。學生反應熱烈,各自表達看法。
💬 學生觀點:正反並陳
有學生認為張學良的做法合理,指出當時東北已淪陷,華北岌岌可危,日本勢力不斷擴張,而國民政府仍執意剿共,形同放任外敵。他們認為兵諫是不得已的選擇,是為了喚醒中央對抗日的決心。
也有學生持相反意見,認為張學良身為下屬,不應以武力扣押上司,破壞軍紀與政令體系。他們擔心此舉會引發政局混亂,甚至可能讓日本乘機擴張,造成更大危機。
📚 教學反思:一舉多得的活動設計
這樣的課堂活動有幾個明顯的好處:
- 一來可以讓學生投入歷史人物角色,設身處地思考,感受當時人的所思所想,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 二來能加深對史事背景與因果的理解,有助於鞏固學習內容。
- 三來更能激活學生的思辨能力,訓練他們從不同角度分析問題,為日後應對評論題或正反立論題型打下基礎,可謂一舉多得。
下次老師教授「西安事變」這課題時,不妨嘗試加入這項活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