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筆者看到一篇訪問,說一位曾是樂壇天后級的歌手,回憶自己當年讀中學的時候,「最怕中史」,後來更在會考缺席;然而,她的歷史科則有優異的成績。
據筆者任教多年中史的經驗,對於這種「愛歷史而怕中史」的現象,實在不足為奇,而且司空見慣。
為甚麼「歷來」都有不少的學生有這種情況的發生?
筆者認為,這正好給我們修讀人文學科的同學一個學以致用(訓練思考)的機會。
首先,從內因而言:
這裡可以分為兩大因素,一是個人能力;二是個人興趣。
誠然,學習能力真的因人而異,某些學生真的不擅於記憶資料,對背誦有恐懼症。然而,這是否問題的癥結?未必!如果,學生真的不擅於背誦教科書內的材料,則為何他們可以在同樣要求考生記憶史料的歷史科取得高分?(下文會再討論)
反而,個人興趣似是一個重要因素。不論做任何事,如果沒有興趣的話,就會失去了很大的推動力來維持下去。不過,從另一角度來看,興趣是可以培養出來的。日常生活裡,有不少這些例子,就是原本對某事情不感興趣,後來卻因為某些原因,例如:遇上名師,或逐漸發掘到事情的有趣地方等,從而產生興趣。因此,這也未必是主要原因。
其次,從外因而言:
一,課程問題,曾經有教育界名人,以「繁、多、雜、亂」來形容現行的中史科課程。實際情況是否如此?這是相對較為主觀的意見,不便在這裡作深入的探討。不過,課程範圍太廣,要學的課題太多,就是不爭的事實。與歷史科相比,雖然兩科同樣是公開試科目,但是在課程內容上,卻真的存在著「厚」中史,「薄」歷史的現象。同時修讀兩科歷史科的同學,都會很清楚明白,單是教科書的數量,已有明顯的差別(中史有五本而歷史只有兩本)。因此,不論在學習上還是測考上,中史科往往較歷史科要花費更多的時間來準備,造成沉重的學習壓力。
二,考評要求,在某些因素下,學生容易在中史科的考評上有較多的挫敗感,從而「怕」了中史科而傾向喜歡歷史科。(考評要求涉及不少技術問題恕不便多談)
當然,除了上述的眾多「疑似」原因之外,還可能涉及其他因素,比如:個人愛惡取捨、老師教學風格等。
歷史科(不論中史或歷史)清楚地告訴我們:一件事情或一個現象的出現,往往是由眾多的原因造成,即一果多因。
所以,若想為「愛歷史而怕中史」的現象,尋找一個「終極」的原因,也許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
最後,老師或者在時間許可的情況下,與學生討論這個話題,讓他們(「用家」)表達意見,也是一個不錯的思維訓練活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