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6日 星期三

史家介紹:從錢穆的成名作《先秦諸子繫年》談起

上星期,筆者和中四的同學介紹一代史學大師錢穆,當中提到他的成名作---《先秦諸子繫年》。

一直以來,歷史學家研究先秦諸子,都是根據司馬遷的《史記六國年表》來立論的,逾千年不變。

不過,師公錢穆便發現當中有不少問題,於是自行究研並嘗試解決。(按:這是最典型的「自主學習」:自定課題,自行研究。)

其實,有關先秦諸子年世的問題早已有人提出,只是他們多據《史記六國年表》來加以考訂。

可是,〈六國年表〉僅據秦史,本身即多闕漏,因此,在原本有問題的材料下,很難對所探討的問題有所發現。

那麼,為甚麼錢穆能夠「發現」問題?

原來,錢穆是通過考證汲冢《竹書紀年》(西晉時期出土的古籍殘卷),來改正《史記》相關資料的錯漏,而且遍考諸子著述,博採秦漢古籍,對先秦諸子之生平思想,各家學派之傳承流變,一一論證。

因此,透過錢穆的苦心研究,把千年來不少的「問題」加以糾正,或者提出了新的看法。

例如:

l   蘇秦和張儀不是同時代的人,蘇秦應該較張儀為早;

l   「老子」可能是戰國晚期才出現。

錢穆這本著作,花了不少時間來完成。據作者自述:

一篇之成,或歷旬月,或經寒暑,少者三、四易,多者十餘易,而後定稿。」(本書自序)

錢穆用功之勤力,態度之嚴謹,確實值得我們學習。

最後,這本《先秦諸子繫年》成為了錢穆的成名作。

據錢穆的自述:

書成尚未出版,史學名家、作者的友人蒙文通先生游姑蘇偶得閱讀,嘆為「體大思精,惟當於三百年前顧亭林諸老輩中求其倫比,乾嘉以來少其匹矣」,遂將此書稿帶到南京,使得部分篇章在南京《史學雜誌》上先期刊出。同年,顧頡剛先生由中山大學轉任燕京大學,途中小住故鄉蘇州,在作者書齋中藉此書稿歸讀三、五日後,也感慨地對作者說:「君之系年稿僅匆匆翻閱,君似不宜長在中學中教國文,宜去大學中教歷史。」1934年,作者將書稿交商務印書館作為清華叢書出版,陳寅恪在審閱此書稿後認為此書:「極精湛,時代全據《紀年》訂《史記》之誤,心得極多,至可佩服。……自王靜庵後未見此等著作矣。」(錢穆《師友雜憶・捌》)

筆者認為,錢穆之所以成功,全因以下幾項原因:

l   一是細心讀書:先秦諸子的著作和《史記》,歷來不知有多少名儒碩學讀過,但真正讀出問題的也許不多。而錢穆能夠讀出問題,就是他能細心地閱讀每一條材料,再作對比,從而發現當中的問題。

l   二是有探究精神:發現問題不難,但是要解決問題就最難。也許歷來也有人會發現先秦諸子的種種問題,但真正有心去解決的人不多吧。就算有,也只是解決了個別的、局部的問題,未能作全面的探討。錢穆則肯花上大量的心機與時間,來把問題逐一解決,可見其探究精神。

l   三是方法恰當:據筆者的膚淺認識,錢穆是用年表的方式,根據《竹書紀年》把先秦諸子在歷史上出現的先後時間,順序排列起來,再與《史記六國年表》作出互勘,從而發現《史記》的錯誤。這個方法,雖然看似簡單,不過卻是最實在的方法。只有透過把事件的順序排列,有不少的疑問也能解決。大家不見偵探查案也是這樣的嗎?

成功非僥倖。

每一個成功人士的背後,都會有他默默付出,而不為人知的故事。

筆者希望透過介紹錢穆寫作《先秦諸子繫年》一事,來喚起同學對學習歷史的興趣,以及明白要成功,就要夠細心有熱誠有方法,方能達致。

錢穆的成名作之一——《先秦諸子繫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