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筆者打算和大家談談從歷史學表達。
也許,有人會說,表達也要學的嗎?喜歡說甚麼就甚麼吧。
當然不是。
能夠恰當地表達心中的所思所想,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在將來的工作上。
一般而言,要做到一個清晰的表達,必須要有以下的三個部分:
l
前言/原因:即為何會有這個想法/意見。
l
經過/內容:這裡是指進一步闡述你的意見的具體內容,這裡越仔細、越清楚越好;為了讓人更加明白你的意思,就必須要用上例子來加以說明。
l
結果/影響:這裡要讓人知道你的意見或想法,究竟會有何好處,或指出相反的話會有何壞處。
上述的表達框架,在學習歷史時,就會經常出現,而且是必須的答題技巧。
現在,筆者嘗試以唐太宗的貞觀之治為例,作簡單的說明:
前/原因 |
經過/內容 |
結果/影響 |
魏晉以來,社會上重視門第,世族壟斷政治,其勢力甚至危及皇權。 |
唐太宗命高士廉等編修《氏族志》,以功臣取代世冑,以科舉取代門第,並以立德、立功、立言為品評人物的準則。 |
透過重新釐定品評人物的標準,力圖打破舊有的門第觀念,並藉上削弱世族的地位,減低對皇權的威脅。 |
隋末大亂導致人口劇減。 |
唐太宗鼓勵生育,下令生男者奬粟一石,又命地方官協助因貧困而未能成親的男女安排嫁娶。 又招撫流亡、放還宮女、為賣身者贖身,任其婚嫁。 |
在太宗鼓勵生育的政策的積極推動下,貞觀一朝,全國戶口顯上升至百餘萬戶。 |
運過以上的表達框架,來表述事情的因果關係,好處是讓讀者/聽眾清楚明白整件事情的來龍去脈,對事件有整全的了解,從而對事情的結果、得失等,有更加深刻的認識。
這種清晰、準確的文字或者說話的表達技巧,對將來在職場上,對上司、下屬、客戶等,陳說自己的意見或立場時,都能令對方對你的表達技巧表示欣賞,並樂於接受,大大提升說服力。
因此,有不少修讀律師專業的人,在中學時期也有修讀歷史科的。筆者便曾有不少學生,在大學選修法律系,投身律師的行業。他們回校探訪筆者時,也會說修讀歷史科的表達訓練,對其日後的專業訓練,有極大的助幫。
從同學的經驗之談可見,也許在中學修讀歷史科,也算是另類的「贏在起跑線」啊。
在中學修讀歷史科,也算是另類的「贏在起跑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