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7日 星期四

午間閱讀分享:香港掌故專家吳昊

某天的午膳時間,中史科與圖書館合辦閱讀分享會,由筆者負責介紹香港掌故專家:吳昊。

根據互聯網上找到的資料,吳昊(1947-2013),原名吳振邦,廣東東莞出生,曾任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電視電影系系主任、無綫電視編劇、監製,他亦是香港歷史風俗掌故專家、書本作家、專欄作家、電台節目主持、影評人及收藏家。著作包括:《俗文化語言》(I)(II)、《香港老花鏡》、《香港電影民俗學》、《都會摩登》、《香港電影類型論》、《香港風月史》、《老香港Ÿ歲月留情》、《老香港Ÿ太平山下》和《老香港Ÿ爐峰述異》等等。

在筆者搜集資料的過程中,才發現吳昊的碩士和博士學位原來都是歷史專業。他的碩士論文題目是關於吸煙對明清社會的影響,而博士論文則是剖析婦女服飾變化的《都會雲裳——細說中國婦女服飾與身體革命(1911-1935)》,在學術界來說,算是破格另類的著作。可能就是因為作者對歷史的沉迷與執著,因此才可以花上大半生的時間來搜集、研究和撰寫香港歷史掌故。

當天,筆者向同學介紹吳昊由次文化堂出版的三本作品,分別是:《老香港歲月留情》、《老香港太平山下》,以及《老香港爐峰述異》。

基本上,第一本和第二本的性質十分相近,都是以講述早期香港的社會一些新鮮事物、民間習俗,或歷史掌故為主,例如:一人包辦郵政局,香港郵政之初、香港也曾下雪,巿區變銀城,和帶路,香港開埠史上第一條路等(見《老香港歲月留情》);或大笪地初現留聲機,全城哄動、「豎中秋」、「燒番塔」等中秋玩意聽過沒有,和香港究竟如何得名等(見《老香港太平山下》)。第三本,《老香港爐峰述異》,則是以神怪故事為題材。原來,與香港歷史、街名、習俗、校園有關的神怪故事,真的不少。諸如:新娘潭名字的由來、香港中文大學校園荷花池旁的「一條辮路」、兵頭花園石獅作怪,以及北角「七姊妹道」的街名來由等等。這些詭異奇談說來似有「導人迷信」之嫌,但是故事背後,往往與香港的歷史和文化息息相關,所以,透過談異說怪,可以增加同學對香港歷史的興趣,也但說無妨。

因為是此活動分享的主題有趣,故此吸引不少同學來參與,短短的半小時活動,就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下過去了。


吳昊的「老香港」系列,文字淺白,語言生動,是認識香港掌故的最佳讀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