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筆者和本校歷史科老師帶領約四十名高中學生,一同參觀現正在香港歷史博物館進行的展覽:「跨越海洋:中國海上絲綢之路點,線,面」。由於當天不是公眾假期,故展館內參觀人數不多,學生可以有較舒適的環境進行學習。
當天,為我們導賞的是一位資深導賞員,他的講解詳細而有條理,又加上不少額外的課外知識,例如不同瓷器的製作方法,讓我們獲益良多。
是次展覽通過展示當中八個「海絲城市」及香港約200件(套)的珍貴文物,闡釋它們在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起和發展中所擔當的地位和功能,並藉此反映中國海上絲綢之路對世界文明發展的影響與貢獻。
在這次參觀過程中,同學可謂大開眼界,見到不少珍貴的文物。例如,在廣州展區,我們見到出口到俄羅斯的「廣彩描金徽章紋盤」。當你看著這白色的瓷盤上繪畫的彩色貴族徽章圖案,你便知道為甚麼當時的西方國家會如此喜歡中國的瓷器。在泉州展區,我們會看到不少墓碑的拓片。據導賞員的解釋,唐代之後的泉州,已是一個國際商埠,因此有不少外國人來這裡進行貿易,甚至定居。他們死後,會按照他們的宗教信仰,安葬在這裡。所以,我們現在便可以見到不少不同宗教的象徵符號的墓碑。例如,當中展示了一個「元代基督教四翼天使拓片」,拓片內的天使是有兩對翅膀的,更有興的是天使的外貌與中國的觀音菩薩十分相似!你們知道是甚麼原因嗎?原來,當地的中國工匠,會把本土的文化融入在這些墓碑雕刻之中,因而出現這些富有中國特色的基督教雕刻。這充分體現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在蓬萊(古時稱登州)展區,我們會見到不少很有「日本特色」的瓷器。其實,正確來說,是看到不少將會運往日本的「宋代特色」的瓷器。為甚麼這樣說?這是因為古時登州是宋至明代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城巿。由於登州是朝鮮和日本在海上連接的的重要港口,在兩國與中國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交往上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因此,中國的器物便在這裡運到日本,影響了當地的文化。在不同展區,也有提及不少重要的歷史事件,例如唐朝時的鑒真和尚東渡日本;明朝時的鄭和下西洋和晚清時期鴉片戰爭與香港的割讓等。同學可以把歷史背景和當地文物兩者互相結合,從而加強對歷朝海上絲路的整體認識。
除了珍貴的海上絲綢之路文物外,是次展覽還設有多項互動節目,如海上絲綢之路互動路線圖、「我的商船」、『估估「古」地名』等,讓同學可以有不同的體驗,認識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總之,這次展覽,可謂既有知識性,又有娛樂性,十分適合學生參觀。
值得一提的是,展覽小冊子的設計十分有心思。設計者把九個港口印刷在兩邊的紙上(一邊四個,一邊五個);當把頂部約三份一的紙摺疊時,會看見港口名稱和文字簡介;當把摺疊位置打開時,便會看到當地的文物圖片,十分有趣。
展覽到本月二十七日便會結束,如果各位老師及同學對是次展覽有興趣的話,就要盡快前往香港歷史博物館參觀了。
富設計心思的展覽簡介小冊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