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5日 星期四

摘星秘笈:再次解構二零一三年第三題

前兩年,筆者曾為大家講解了二零一三年第三題如何解答。


近日,筆者與中六級同學作應試溫習時,發覺上次的講解雖然已經相當清楚和詳細,但是如何可以讓同學再明白一點和容易掌握當中的答題技巧?於是筆者想出以下的方法。


這道題目,是給予學生兩則資料,資料一是唐玄宗天寶年(公元742)節度使分佈圖;資料二是唐憲宗時期部分節度使分佈圖。題目則是:自玄宗至唐末期間,唐代設置節度使對政局有甚麼影響?試參考資料一和資料二,並援引史實加以析論。(25)


怎樣才能使同學從眾多的資料裡,找出有效的訊息作回應呢?大家不妨可以按以下步驟來處理:


一是留意資料的標題:通常資料的標題會給予不少的作答提示,包括年份、考問事件/範圍和身份(資料出處)。以本題為例,資料一的標題為:唐玄宗天寶年(公元742)節度使分佈圖」,這裡已顯示了安史之亂前(公元755年爆發安史之亂)的十大兵鎮概況。


二是留意資料內容:這是一則十大兵鎮位置及兵力分佈圖,故同學可以從中看到節度使設立初期的兵鎮分佈情況,例如集中在哪些地區;每鎮兵力有多少;中央兵力如何等,從而得出外重內輕的軍事形勢的重要訊息。


三是留意圖例:這是一般同學容易忽略的地方。以本則資料為例,若同學未能在資料內容上看到重點,圖例便給予我們重要的提示。圖例提醒我們要留意中央與地方兵力有何不同,有助我們「看到」外重內輕的軍事形勢。


四是留意兵鎮的名稱:如果你對唐代安史之亂及唐末藩鎮問題有基本認識的話,資料一和資料二都給予我們很多的作答提示,裡面標示的兵鎮,就是作答的大綱!例如:資料一的平盧、范陽、河東,就是安祿出的根據地,從而帶出安史之亂的問題;資料二的魏博、成德、盧龍:它們就是河北三鎮,亦即是安史餘黨的兵鎮,是最不聽命的藩鎮,從而帶出藩鎮割據對政治及經濟等的影響;涇原、淮西,以及標題的唐憲宗,則帶出了憲宗時期對藩鎮的用兵情況,以及引淮西作亂及涇原兵變等事件;而宣武及河東二鎮,就帶出了唐末兩大強藩:朱溫及李克用的為禍情況,再引出朱溫入京篡位自立,導致唐亡的歷史。(詳細解釋見下表)


以上的內容,只要對安史之亂的始末及至唐衰亡的歷史有認識的同學,應該都會知道。問題是怎樣從資料中找出相關訊息,再從相關訊息的提示中,援引史實,加以闡述。以下是筆者在溫習課後,為同學構思的作答框架。雖然,框架比較簡略,有欠完善,但也算是一個「尋寶指引」(尋找資料有效訊息的提示)


資料
資料內容(節度使)
與題目的關係(對唐代政局有甚麼影響)
資料一
n 標題:唐玄宗天寶年(公元742)節度使分佈圖
Ø 節度使與安史之亂的成因
n 圖例:兵鎮分佈位置
Ø 兵鎮設立的原因及作用
n 圖例:兵鎮兵力數量
Ø 中央與地方兵力失衡→外重內輕的軍事形勢
n 平盧、范陽、何東
Ø 安祿山的根據地→安史之亂
資料二
n 標題:唐憲宗時期部分節度使分佈圖
Ø 安史之亂後唐朝後期的政局形勢
n 圖例:兵鎮分佈位置
Ø 安史之亂後,節度使遍佈全國各地的原因
n 四類型藩鎮
Ø 互相牽制:河溯型、邊疆型、中原型、江南型各自的作用與唐存亡的關係
n 魏博、成德、盧龍
Ø 河北三鎮的為禍概況(割據、不上貢),對唐的政治及經濟造成的影響
n 淮西、涇原
Ø 唐武宗:淮西作亂與涇原兵變
n 唐憲宗、淮西、劍南
Ø 唐憲宗的削藩政策及其死後的姑息政策
n 宣武、河東
Ø 黃巢之亂後,朱溫(宣武)與李克用(河東)之爭,以及朱溫入京擅政篡位,終至唐亡


所謂舉一反三,只要大家習慣從資料標題開始,由上而下,由左至右地留意資料的內容(尤其是圖像、地圖等形象化資料),輔以資料整理框架,則大致上也能找到足夠的資料,回答問題。


希望以上有關作答資料題的一點溫馨提示,有助大家提升答題技巧,摘取星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