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5日 星期二

摘星秘笈:史家評論的應用


各位同學,一連看過幾篇關於溫習和做筆記的方法後,是時候和大家談談如何回答問題了。

這個問題,可以有說不完的話題,不過礙於時間關係,故只能選擇一些重點話題跟大家分享。

基本上,香港雖然有幾家大的中史教科書出版商,不過課本內容也差不多,若希望從中凸顯自己的實力,真的不太容易;不過,若能在回答問題時,適當地引用史家評論,則除了令答案內容更加豐富外,亦能讓閱卷員對你的答卷看高一線。以下將為大家介紹一些例子,以作參考。

例一:周初封建的作用

大家在回答西周初年推行封建制度有甚麼作用時,如引用羅香林在《中國民族史》有關對封建的作用的看法:「(武王)他把過去已給人滅掉的部落或諸侯之國,用『興滅國,繼絕世』的口號,重新建立起來。這在當時,曾得到大眾的擁護,而獲致第一步的成功。第二步是完成了對亡殷的防患工作,即所謂由『監殷』而封建的諸侯。第三步是以功臣開發邊區,『屏藩王室』,而封建的諸侯,這使所謂親親賢賢的工作也隨而成功了。」好處是加強答案的權威性。

例二:評價秦始皇

一般而言,我們多對秦始皇有負面的評價,不過,若能在評論時引用錢穆在《秦漢史》提到的評論:「秦既統一,其不復封建,亦以求長期之寧息。」「墮城郭,決川防,夷險阻,免兵役,實與銷鋒鏑實同為一種寢兵之企圖,所以副長期兵爭之後以與民休息之意,而為統一盛運一最受憧憬之美景也。」以此來帶出秦始皇其實亦有「與民休息」的想法,並非像一般人的說法,只重視結果,還有從另一角度思考問題,讓閱卷員知道你有多角度分析問題,並非人云亦云。

例三:清初民族政策

我們在評價清初民族政策的成功一面時,可以先引用蕭一山在《清史》的評論「可是清朝政治的成功,不僅在對於一般人民的心理感情之控制,而尤在對一般士大夫的籠絡和駕馭」。究竟清朝對一般的士大夫如何「籠絡」和「駕奴」?為何這是成功的表現?接著展開相關的討論,有帶出全文重點的作用,對於凸顯滿洲人成功的民族政策,有畫龍點睛的作用。

例四:袁世凱在戊戌政變中的作用

以往,我們常常說若不是袁世凱向慈禧太后告密,而是幫助維新派,或許維新派會得到勝利,中國可以變法成功。不過,如果你是不同意這看法,而又能引用郭廷以在《近代中國史綱》中說到袁氏和保守派雙方的軍力比較和客觀形勢:「袁的兵力不過七千人,京津一帶駐軍不下數萬人,北京、天津皆榮祿掌握,不要說袁部難以開往北京,縱使於天津閱兵之時,採取行動,亦無懾服他的勝算」,則你便能夠很有力地否定袁世凱「有能力」幫助維新派的「假設」了。

當大家在引用史家評論時,必須注意以下各項:

一是引用恰當:絕對不能為了為引用而引用,否則容易離題;另外,亦要引用一些出名的史家,以加強權威性;

二是重點引述:我們不要也不必把史家評論「死記硬背」,只要把內容重點引述便可;

三是略加解釋:在引用史家評論後,應作適當的說明,連貫上文下理,切勿「引而不解」。

當然,我們不能把上下三千年的課程範圍的課題的史家評論都全部記下,故此,只要把記著重點朝代的課題(如秦漢、隋唐),便可以了。如已鎖定目標範圍,則多看參考書或在互聯絡上,記下相關的、有代表性的史家評論,待時而用。

「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大家謹記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