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課期間,需要替原任老師教授漢武帝的中央集權措施。
筆者提到有史家以「陽儒陰法」(或「儒表法裡」)來形容漢武帝。
例如:
漢武帝表面上是推崇儒家,「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實質上,透過功名利祿來統一思想。
漢武帝表面上重用儒生,以公孫弘為相,開創「布衣卿相」的局面;實際上,是要取消以往「非封侯不得拜相」的慣例,以削弱相權,減少相權對皇權的威脅。
漢武帝表面上執行「推恩令」,以惠及諸侯嫡長子以外的兒子,獲得「恩封」;事實上,是要透過「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方法,把地方諸侯勢力削弱,以致無力對抗中央。
此等措施,表面上是披著儒家的外衣,推崇儒學,施行仁政;但實質上是以鞏固皇權,加強中央集權的法家主張為核心,因而被後世史家以「陽儒陰法」來評價漢武帝。
最後,筆者和學生以比較秦皇、漢武兩者的評價作結,提到:秦始皇是「真小人」,漢武帝是「偽君子」。
筆者問同學此話何解?
有學生立即舉手回應,說:秦始皇的集權措施是「擺明車馬」來「對付」反對勢力,例如以「焚書坑儒」的高壓手段來達致控制言論的目的,所以是「真小人」(毫不掩飾自己行事的真正目的);但是,漢武帝則以「陰濕」方法,表面上「對你好」,但最終關心的還是自己如何鞏固權力,防止反對力量的滋長,例如以「獨尊儒術」來統一思想,間接禁止了其他學派思想的傳播,所以是「偽君子」(以利誘的方法來達到控制對方的目的)。
同學的回應相當全面,既有史實作證據,又有適當的論述,並且有扣題的小結。
其實,答題技巧不必要刻意教授的,老師可以透過平日的提問,讓學生作口頭的回應,然後從中作出指導,做法既省時又實際,又可以刺激學生的思考,一舉多得,各位老師不妨多嘗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