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2日 星期三

從歷史學組織:組織資料的技巧

學習歷史,難免要面對很多的資料,我們如何可以把這些資料有組織、有條理地表達出來?這實在是一門學問。若同學一旦掌握了這些技巧,對日後的繼續升學,或者將來的工作,定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處理資料的其中一個有效方法,就是筆者經常強調的繪製歷史概念圖。

製作概念圖的目的,是要把課本的文字「消化」(理解)了,之後再用自己的文字把重點重新組織,運用簡單的線條及圖形,把資料具體地、形象化地呈現出來。

繪製這些歷史發展概念圖,其實沒有一定的方法,只要是經過自己的思考,運用自己熟識的方法就可以了。總之,大原則是:化繁為簡。若所繪製的概念圖,比原來的資料的意思更為複雜的話,則有失概念圖的原意了。

筆者檢視過去曾繪製的概念圖,大致有以下幾類:

 

l   以事時間為單位:

這是指從宏觀的角度(在一段長時間內),來觀察期間所發生的一連串事件。以此來表述晩清列強入侵與圖強運動的歷史,就最適合不過。

 

圖一:晚清時期列強入侵與清廷回應圖


請大留意列強入侵部分,由鴉片戰爭至八國聯軍之役,每一次的戰爭都較之前的位置升高了,這表示列強入侵的嚴重性一次比一次加深,至八國聯軍時,是列強入侵中國的極致表現。

另外,我們知道1894年的甲午戰爭是中國歷史發展的轉捩點。因為它既標誌著洋務運動的失敗,從而引發了清廷進一步的改革(維新運動);同時,亦令到革命運動的興起。在這幅概念圖裡,我們便清楚看到這個重點。

 

l   以事件為單位:

相對上述「宏觀」的角度而言,這是從微觀的角度來探討事件的來龍去脈。例如以下的圖示:

 

圖二:武昌起義後國內外形勢圖


這是從微觀的角度,來分析辛亥革命後,清廷、革命黨(孫中山)、袁世凱,以及列強四者在當時的錯綜複雜的關係。利用繪圖的方法,就能把在辛亥革命中的各個持分者,在武昌起義後的反應及打算,形象化地呈現眼前,有助理解當中複雜的關係。

 

圖三:西安事變背景圖


這是從一個相對有不同層面/面向的角度,來分析促成193612月西安事變發生的概念圖。這裡,嘗試透過圖示方法,從國外因素(日本侵華),國內因素(民眾要求抗日),以及國共兩黨(蔣介石、毛澤東、張學良)的不同方向,來深入分析西安事變的成因。

 

在歷史科裡,有大量課題可供同學手、腦並用地繪製歷史概念圖。這種組織資料的技巧,一旦學會則終身受用。(筆者當年就是利用這個方法來進行歷史學習,從而學會了這個極為有用的技能,至今在教學上可謂大派用場。)

以下的例子,是筆者中四級學生的功課,供各位參考:



最後,筆者想強調:只要大家肯嘗試和努力,這個組織資料的技巧,是人人都可以學會,而且做得好的。

各位同學,從今日開始就嘗試學習繪製歷史概念圖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