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次,讀到《中國歷史之旅》第四冊《三國鼎立》的〈火燒赤壁〉。
當中,有一段關於諸葛亮游說孫權聯合對抗曹操的文字,內容十分精彩。我們從中可以學到實用的說話技巧。
故事,是這樣的……
話說,官渡之戰後,曹操消滅了袁紹主力,統一了北方。
經過一段時間的休整,蓄養國力後,於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準備領軍南下。
此時,孫權對曹操的南下很感緊張,對形勢抱觀望態度。
孫權的表現,曹操看在眼裡,於是向他下了戰書。
戰書寫道:「我奉皇帝之命討伐罪人,劉琮已投降,現調動水陸八十萬大軍,來與將軍較量一番。」
從這一小段文字可見,曹操的戰意甚濃。那八十萬大軍,大有狂風掃落葉之勢。
孫權急忙召開會議,商討對應之策。
當時,朝中出現主和與主戰兩派。
主和派的張昭說:「曹操用天子名義來征討,我們已是理虧一方。他又得了荊州,水陸並用,我們的長江天險已靠不住了,哪裡是他的對手?快些投降吧!」
當時,有不少人都支持張昭的建議,孫權一時間也拿不定主意。
就在這時,諸葛亮到了東吳。
諸葛亮見過孫權後,也覺得他是一個人才,於是便對他說:
「現今曹操已取得荊州,馬上將進攻東吳了。將軍若認為可以對抗他,就趁早和曹操斷絕關係,和我們一起對付他;否則,不如早些投降,以免大禍臨頭啊!」
孫權聽後,有點不高興。反問道:
「那劉將軍怎麼又不投降呢?」
諸葛亮嚴肅地說:「人各有志。劉備是皇室後裔,才能蓋世,怎能屈膝投降呢!」
此時,孫權激動地說:
「我孫權也是名將之後啊,又怎會投降?怎會把江東土地和十萬人馬白白送人?但是劉將軍剛打了敗仗,還有多少人馬?」
諸葛亮說:「你放心吧,還有二萬水軍。」他還向孫權分析了形勢,說:
「曹軍兵馬雖多,但遠道而來,一日一夜行軍三百多里,已很疲乏;北方士兵水土不服,不善水戰;荊州兵被迫歸附,尚未心服,只要孫劉聯手,可以敗曹。」
孫權被諸葛亮說得有些心動了,便去找大將周瑜商議。
最後,周瑜也認為應該聯劉抗曹。
就這樣,孫劉聯手抗曹便成事了,為日後驚心動魄的赤壁之戰,展開了序幕。
故事,暫且說到這裡為止。
從這段赤壁之戰的前奏裡,我們可以學到有不少說話的技巧。
首先,在曹操向東吳下的戰書中,我們可以學到甚麼叫做「先聲奪人」。戰書是這樣寫的:
「我奉皇帝之命討伐罪人,劉琮已投降,現調動水陸八十萬大軍,來與將軍較量一番。」
l
「以有道伐無道」:曹操自稱是奉皇帝之命來討伐罪人,在名義上已勝了一籌。
l
「氣勢迫人」:劉琮已投降,又有八十萬水軍,已嚇得對方直打哆嗦了。
至於諸葛亮的游說技巧,就更加精彩。
l
「激將法」:諸葛亮說:「將軍若認為可以對抗他,就趁早和曹操斷絕關係,和我們一起對付他;否則,不如早些投降,以免大禍臨頭啊!」諸葛亮見到孫權也非平凡之輩,故用激將法把他抗曹的決心激發出來。這時,諸葛亮的「聯吳抗曹」的大計,已成功了一半。
l
「強化心理」:接著,諸葛亮說:「曹軍兵馬雖多,但遠道而來,一日一夜行軍三百多里,已很疲乏;北方士兵水土不服,不善水戰;荊州兵被迫歸附,尚未心服,只要孫劉聯手,可以敗曹。」諸葛亮見已經燃起孫權的決心抗曹火種後,就以具體的事理,分析對方的種種不足與缺點,來進一步加強孫權抗敵的雄心。
最後,「孫劉聯手抗曹」的事情就這樣成了。
筆者一直強調,歷史不是過時的故事,歷史是有它的大用的。這次諸葛亮游說孫權聯手抗曹的故事,當中所運用的說話技巧,就是最佳的例證。
〈火燒赤壁〉的故事,再次證明這《中國歷史之旅》絕對不是「小兒科」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