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無論你的教學年資有多少,每當有校長、科主任或其他校外人士(如教育局外評組)來觀課時,也會感到一定的壓力,是嗎?
近日,筆者在書櫃書發現了這本三年前出版的書籍——陳漢森《有效教學》。現在重溫,不但不會有過時感覺,而且還有不少的啟發。
如果你是一位資深的中文科或中史科老師,對作者的名字應該不會感到陌生。陳漢森老師的教學理論與實踐經驗十分豐富,雖然現在已退下前線,但仍繼續協助其他學校和老師提升教學效能,把逾三十載的深厚功力,傳授給後進。
記得筆者初入行的時候,就把陳漢森老師設計的初中中史教學工作紙買來參考和應用,得益不少;又不時出席他主持的教學講座,希望從中學會一招半式,然後活用在教學之上。最令筆者難忘的,是在二千年教改推出後,陳老師申請「優質教育基金」為全香港的中史老師製作了一套初中的電子教材。教材收集了作者多年搜集的材料,有聲音、動畫、文字等,內容十分豐富,在推廣利用Powerpoint來製作教材方面的電子教學,開創了先河,時至今日,這套教材仍有相當的實用價值。陳老師對中史教學所作出的貢獻,實在令筆者深感欽佩!筆者今天不避淺陋,敢與各位分享教學心得,也是受到陳老師這種無私的分享精神所影響。
說回這本《有效教學》共分六個部分:「教好每一課」、「學習動機」、「教學迷途」、「照顧差異」、「觀課評課」,以及「教學修煉」。單看各項標題,已經可以知道陳老師在擬訂標題時,是有他的心意的。基本上,這是一個完整的教學流程:「教好每一課」是從老師的教學態度出發,講述教好每一課的重要;「學習動機」是講述如何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是引入部分;「教學迷途」是指老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容易犯上的毛病;「照顧差異」是指在課堂的施教過程中,如何因應不同學生的能力,作出適當的配合;「觀課評課」是講述老師在被觀課時應該注意的各項事宜;而「教學修煉」是講述班級經營,建立良好師生關係的重要。
引用作者在書中常用的一個名詞「含金量」(即高質素),本書的「含金量」相當高,作者敏銳的教學觸覺和有心思的教學點子隨處可見,當中有不少對老師的提醒,十分有用,例如:
n
掌握現代教育法的教師有兩個明顯的特點:一是熟習數碼科技,有大量能吸引學生的視聽教材、工作紙;二是懂得在一節課內定時轉換教學法,以延續學生的學習興趣,但仍然緊扣教學目標。(P.41)
n
課堂教學的提問,多數人只注意教師所提的問題有沒有事前的計劃、有沒有深淺不同層次、問題的內容是否與學習主題相關、學習含金量多少。有時還再要求,提問的內容要有挑戰性、有趣味、與學生生活體驗相關。而較多人忽略的是,教師是否提供足夠的信息讓學生作答。(P.69)
n
較合理的討論程序是:教師先給時間讓每個學生先就討論題目想想,學生自己不想想,組合後討論的效用不大,反易有不良結果。每個學生都有點頭緒之後,可以跟身旁的同學比較想法或答案,最後,才結合成小組,與小組成員交流。「個人思考、兩人交流、小組分享」三步曲,是小組活動較合理的流程。跳個第一、二步,立即進入第三步,是不合理的。(P.127)
從事教育工作,首先必須要有心,因應不同的班別,不同的學生能力、性格,作出適當的施教和指導。至於如何可以做到?作者曾說過:「校舍不能改動,我可以決定怎樣運用校舍;人事不能變,我可以決定怎樣待人處事。學生的來源不能自主,但我們可以決定怎樣施教;每天都要上班返學不能自主,但我可以賦予自己的教學生活不同的意義,同時協助學生賦予自己校園生活積極的內涵。」(序言)
但願各位有心教學的老師,不會被客觀環境所左右(尤其是在新高中學制下,不利歷教育的人和事的因素則更多),而應該莊敬自強,積極創造理想的教學空間,為自己和學生營造更有意義的教學和學習生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