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7日 星期四

本年度主題:活學活用

本年度學校的主題是「活學活用」。一般人都會覺得,只有語文和數理科目才可以活學活用,所以在課堂上,筆者便刻意問同學:「你們覺得學歷史有用嗎?」結果,有不少的同學都認為歷科的實用程度不及數理科。為甚麼有這種現象?其中一個理由是他們年紀太少,沒有機會給他們「活用歷史」。

在中四級的課堂上,第一課便是教授西周封建制度。武王克商後,面對不少的管治困難,包括力量不足以向東伸展,以及殷商仍有一定的力量,面對這樣的局面,武王如何應對?面對殷商遺民——「敵人」功臣和宗室——「自己人」以及東方部族——「中間人」(對周族沒有麼利害關係人),武王又可以怎樣對待他們?處理得當則有助提升管治力量相反,若處理失宜則增添管治煩惱。筆者問同學:「若你是一簡公司的CEO,面對公司內的不同員工或勢力:反對派、支持者和非敵非友的中間派,你又會如何處理?

在中五級的課堂上,正在延續暑假前的未完成的課題甲午戰爭。筆者問同學:「為甚麼在近代史裡日本總是衝者中國而來?為甚麼非要侵略中國不可?」其實與「地緣政治」有關。因為日本是島國,資源有限,若要發展,勢必要向外擴張;而向外擴張,則一定要向朝鮮和中國滿蒙地區著手。為甚麼?因為日本向東發展是不太可能的,這裡是太平洋,發展空間有限,加上再向東走便是美國,日本有能力侵略美國嗎?相反,向西面即向朝鮮和滿蒙地區發展,則相對容易和可行。因此,這就注定近代日本和中國是宿敵的關係。有了這個歷史發展的概念後,便能有助我們分析當代的中日關係了。(當然,若再配合日本在二次大戰戰敗投降對日本人的民族自尊的影響來看,就更能看清楚現在中國日本和美國的關係了。)

後來,筆者又問:「俄羅斯、德國和法國為何會這麼『好人』,竟然幫助中國迫使日本交還遼東半島?」這與甲午戰爭前,中國向外國尋求協助而遭拒絕一事來比較簡直判若雲泥為何列強突然之間會同情中國?是出於正義之舉?還是另有所圖?當然,她們不是同情中國,更非中國的朋友,只是「眼紅」日本在甲午戰爭後,在中國取得太多的利益,影響了她們在華的發展,於是共同聯手「欺凌」日本而已。這段歷史,就活生生凸顯了國與國之間互相計算的利害關係。把它套用在當今的國際關係,分析中、美、日、韓、朝等國家的捭闔縱橫,就更能較一般沒有受過歷史訓練的人看得深、看得遠。若「功力深厚」,甚至可以對未來的國際局勢作出準確的預測。這些都是把歷史知識活用在生活上的好例子。

話雖如此,畢竟同學都只是十多歲的年青人,他們所關心的,又怎會是國家大事國際關係呢?他們只是一名中學生,又怎能像CEO一樣,需要面對管理上的難題呢?要他們活用歷史,談何容易?不過,退一步而言,若同學能夠把從歷史科學到的正、反立論,言之成理,言必有據的答題技巧,恰當地運用在通識科、中文科議論文寫作)等相關科目上,都算是做到活學活用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