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31日 星期六

如何借助思考框架分析問題(一)

「分析」一詞,在公開考試的問題中經常出現,例如:「試分析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原因」、「試分析安史之亂對唐朝造成的影響」、「分析何啟的政治主張與他個人成長經歷的關係」等。

「分析」一詞有點抽象。根據定議,它的意思是:「把一件事物、一種現象、一個概念,分成較簡單的組成部分,找出這些部分的本質屬性和彼此之間的關係。」從文字來看,好像有點複雜。其實,一點也不複雜。現在,就和大家分享一些實用的思考框架。


.政經社文其:

在歷史科裡,事物、現象的「簡單的組成部分」,就是: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其他等不同的範疇。因此,只要你記住這些「政經社文其」(通識科則是「政經社文環()),就已經學會了最基本的思考的構架。日後,當你遇到要分析某事情的原因或影響時,順著這個框架,把相關的因果關係,根據史實加以說明便可以了。例如:

清代中衰的原因
鴉片戰爭的影響
政治
吏治敗壞、貪污成風
主權淪喪、外患日致
經濟
國庫空虛、賦役日重
白銀外流、民生日困
社會
地少人多、民變四起
鴉片流毒
文化
/
社會變革
其他
軍隊腐化、無力平亂
/
運用這個框架思考的好處,是可以把問題作多角度的分析,從而對事情的出現或發展,有深刻的認識。

.同心圓:

「同心圓」可以說是一個百搭的思考框架。因應不同的事件,內圓和外圓可以有不同的意思,例如:

內圓
外圓
個人
環境
己方
對方
國內
國外
假如,我們現在要分析維新運動失敗的原因,大家可以借助這個框架來思考:內圓是指維新派,他們有何哪些不足的條件?外圓是維新派以外的反對力量或障礙。如下圖:
內圓
外圓
光緒帝無權
康梁欠經驗
推行太急速
欠周詳計劃
保守派反對
袁世凱出賣

又例如,我們要分析中國在抗日戰爭中最終成功的原因時,可以有以下這些內容:
內圓
外圓
國民士氣高昂
國共合作抗日
善用地理優勢
作戰策略得宜
日本資源匱乏
盟國支援抗敵

內圓,主要是一些中國本身有利的條件,例如:國民士氣、國共合作、地理優勢和策略得宜等;外圓,則是一些中國以外,即敵方日本的不足或其他外在有利的條件。
順帶一提的是,在分析得失、成敗和勝負的問題時,必須鎖定兩大方向:己方和對方,根據題目要求,思考不同的因素,如下圖:
題目要求
己方
對方
成功原因
有利因素/條件
不利因素/條件
失敗原因
不利因素/條件
有利因素/條件
總之,「同心圓」是一個很好用的思考框架,但凡涉及敵我、內外、主客等因素時,都可以用這個模式來表達。
運用這個框架的好處,是把問題的成因從正、反兩面分析,對事情有全面的了解。

.因素三部曲:

所謂「因素三部曲」,就是:歷史因素、環境因表及個人因素。這是分析成因的框架。很多事情,都可以透過這三部曲分析。例如:
因素
王莽篡漢
宋初中央集權
歷史
外戚長期掌權
唐末五代以來地方勢力坐大
環境
漢室衰微、五德終始說流行
黃袍加身時有發生
個人
善於運用策略
篡奪北周政權而稱帝
運用這個思考框架的好處,是可以把問題成因作層層遞進的探討,加強對問題作「深度」的分析。

下次再和大家分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